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杨立刚, 安宁波, 温韵菁
    摘要 (709) PDF (1058 KB) (133) RichHTML (520)

    目的 了解猴痘的临床表现、检测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近期确诊的1例猴痘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报道相关病例资料进行回顾。结果 此病例为43岁男性患者,发热2~3 d后在阴阜及阴茎干出现红斑丘疹,继而形成脓疱,脓疱破溃后局部溃疡。患者既往有梅毒史。皮肤科检查:右侧阴阜部红肿明显,红肿部位可见结痂脓疱,阴茎包皮及冠状沟各1处结痂脓疱。皮损、血液、咽喉拭子标本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利用 Nextclade 工具(参考基因组 NC_063383.1)对该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属于猴痘病毒分支Ⅱ(西非分支)B.1.3 型。确诊为猴痘病毒感染。结论 猴痘属于新发传染病,根据接触史、临床表现及核酸检测结果可作出诊断。应提高对猴痘临床表现的认识,避免可能发生的漏诊误诊。

  • 张倩, 袁立燕, 薛汝增, 文玮, 凌诗琪, 吉苏云
    摘要 (477) PDF (1610 KB) (132) RichHTML (297)

    目的 分析7例苯扎氯铵消毒液引起的皮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22年8—11月至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就诊的7例因接触苯扎氯胺消毒液引起的相关皮炎患者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临床表现为间擦部位皮肤反复环状红斑、脱屑。4例完成组织病理检查,均可见海绵形成、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炎,其中2例可见表皮及真皮中性粒细胞聚集。治疗上避免再次接触苯扎氯铵消毒液,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环孢素。结论 苯扎氯铵消毒液引起的皮炎表现特异,治疗效果佳,确诊需进一步完善斑贴试验。

  • 蔡桂月, 李思锐, 刘颖, 陈嵘祎, 罗素君, 林平
    摘要 (446) PDF (1637 KB) (128) RichHTML (275)

    目的 探究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CTEC)检测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采用差相富集-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SE-iFISH)方法检测5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以及14例健康人(健康组)外周血中CTC及CTEC数量,计算检出率,分析肿瘤组CTC/CTEC的亚类分型特征以及CTC/CTEC数量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肿瘤组CTC及CTEC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外周血中CTC平均值为(6.93±8.18)个/mL,CTEC平均值为(1.60±1.03)个/mL;健康组CTC及CTEC阳性检出率均为64%,外周血中CTC平均(0.19±0.21)个/mL,CTEC平均(0.30±0.33)个/mL。肿瘤直径较大、伴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患者CTC及CTEC水平较高。肿瘤患者大细胞CTC占总数的88.46%(184/208),大细胞CTEC占总数的81.25%(39/48),且主要为≥五倍体CTC和CTEC。结论 皮肤肿瘤患者CTC/CTEC检出率较高;CTC及CTEC数量与患者临床特征具有密切关系;皮肤肿瘤外周血中大细胞多倍体CTC和CTEC比例高于其他亚型。

  • 廖景龙, 罗涵深, 霍博
    摘要 (429) PDF (2968 KB) (166) RichHTML (324)

    目的 基于TCGA数据库构建皮肤黑色素瘤铁死亡相关预后模型,揭示铁死亡与皮肤黑色素瘤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KEGG数据库中获取铁死亡相关基因,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皮肤黑色素瘤的样本数据,采用R包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对应样本的临床信息,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基因,Lasso回归用于进一步进行变量的选择,基于ggrisk包进行预后模型的构建,survival 包及 survminer 包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筛选出12个预后相关铁死亡基因,去掉过度拟合的基因,最终确定7个铁死亡相关基因用作预后模型的构建,包括NOX4VDAC2PORCHMP5GCH1CPACSL4。生存分析显示高风险组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短于低风险组(P<0.0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预后模型进一步展示了铁死亡与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密切相关,为皮肤黑色素瘤的治疗和改善预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 胡丹丹, 张培苗
    摘要 (411) PDF (1794 KB) (59) RichHTML (235)

    目的 评价司库奇尤单抗和阿达木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司库奇尤单抗组(30例),阿达木单抗组(29例)和常规治疗组(31例),分别给予生物制剂司库奇尤单抗、阿达木单抗和常规治疗(阿维A、复方甘草酸苷、卡泊三醇和卤米松软膏)。在治疗第0、4、8、12周记录各组的PASI评分,计算PASI改善率以及PASI50/75/90/100的应答率。第0、12周时对三组患者进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估比较。对三组进行安全性评估,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①治疗4、8、12周后,司库奇尤单抗组和阿达木单抗组的PASI和DLQI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改善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司库奇尤单抗组与阿达木单抗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4周时,三组间的PASI50/75/90/100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司库奇尤单抗组和阿达木单抗组各应答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司库奇尤单抗组与阿达木单抗组间应答率无明显差异。三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司库奇尤单抗和阿达木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司库奇尤单抗疗效与阿达木单抗无明显差异。

  • 胡晶, 曹志贱
    摘要 (394) PDF (1119 KB) (67) RichHTML (510)

    组胺一直被认为是引起瘙痒的重要生理活性物质,但抗组胺药物只能缓解少部分慢性瘙痒症状。大量的药理学、临床、电生理和分子数据支持非组胺依赖性瘙痒的存在。本文对Mas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Mrgprs)、相关配体以及其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表明Mrgprs主要在小直径背根节神经细胞中表达,参与瘙痒进程,其家族成员与痒觉、痛觉的产生有关,这为瘙痒治疗指出新的方向。

  • 黄秋凤, 邵勇, 张杰, 于波, 胡小平
    摘要 (353) PDF (2698 KB) (81) RichHTML (219)

    报告2例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1:男,38岁。前胸、上臂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20年。皮肤科检查:前胸、上臂可见密集分布毛细血管扩张性淡红色斑疹,Darier征阴性。上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萎缩,真皮浅层玻璃样变,真皮浅层散在小血管扩张,部分小血管及个别附属器周围见少量淋巴细胞、散在肥大细胞浸润。CD117标记示:真皮层小血管周围见散在肥大细胞浸润。诊断: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予口服酮替芬 1 mg每晚1次。患者2:男,49岁。双侧上肢及胸背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2年。皮肤科检查:双侧上肢、胸背部分布边界清楚的淡红色斑疹,Darier征阴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网篮状角化,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见散在肥大细胞浸润,间质胶原纤维增生。甲苯胺蓝染色:镜下血管周围见肥大细胞,胞内见紫红色异染颗粒。诊断: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予口服酮替芬 1 mg每晚1次。2例患者电话随访均诉服用酮替芬1个月后皮疹未见明显好转,未再复诊。

  • 晋红中, 唐珂韵
    摘要 (352) PDF (899 KB) (101) RichHTML (351)

    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重要代表有蕈样肉芽肿(MF)和Sezary综合征(SS)。MF/S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皮肤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外周血流式细胞学分析、克隆性 T 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或其他克隆性检测。MF/SS的治疗需根据疾病分期进行阶梯性治疗,分为皮肤定向治疗和系统治疗。近年来,国内外专家针对MF/SS的诊疗提出新的见解和诊疗方案,且随着分子诊断方法、新型生物标志物、皮肤影像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蓬勃发展,多种新型靶向及生物免疫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本文主要综述MF/SS的诊治进展,期待为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 冯臻, 郭庆, 熊慧
    摘要 (343) PDF (408 KB) (65) RichHTML (155)

    重叠综合征是一种符合至少两种结缔组织疾病标准的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发生重叠时,缺乏特异性的血清学指标及临床表现,可能出现漏诊、误诊,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早期识别和治疗重叠综合征有助于减轻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SLE相关重叠综合征研究进展及其应对策略进行综述,发现目前对SLE相关重叠综合征研究较少,但其临床表现及免疫学特征与其所重叠的疾病强烈相关,及时对病人进行特定的检查可以发现疾病的发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潘素跃, 胡敏, 王朴, 黄巧, 陈东宇, 王红心, 杨晓雨, 樊文龙, 何玉清
    摘要 (333) PDF (3194 KB) (81) RichHTML (191)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逍遥丸的有效活性成分,从而了解其治疗黄褐斑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BATMAB-TCM、GeneCards、CTD、GEO等数据库查找逍遥丸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靶点蛋白和人类黄褐斑相关的作用靶点,构建有效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的网络图;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再进行基因本体(GO)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的方法验证有效活性成分和共同靶点。结果 逍遥丸中含有当归素、1-甲基-2-十二烷基-4-喹诺酮、麦角胺、棕榈酸、山嵛酸、壬二酸、视黄醇等多个关键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在AKT1INSTNFTP53IL1βKCNA1PPARGJUN等核心基因表达的蛋白上参与黄褐斑的治疗。KEGG富集分析所涉及的通路包括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通路、多巴胺能突触、CAMP信号通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等。分子对接显示TNF-麦角胺、IL1B-麦角胺、PPARG-麦角胺、JUN-麦角胺结合能均<-9 kcal/mol。结论 逍遥丸主要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降低IL-1β和TNF-α的炎性级联反应,发挥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同时,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黑色素合成和抗衰老等,对黄褐斑起到治疗作用。

  • 曹雪, 董灵娣, 马韶鸿, 张文涛, 喻楠
    摘要 (331) PDF (1117 KB) (58) RichHTML (126)

    皮肤恶性肿瘤的经典靶向治疗存在疗效衰减、耐药及复发等问题,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皮肤恶性肿瘤患者意义重大。Hippo信号通路在肿瘤增殖、侵袭、耐药、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Hippo信号通路靶向药物在皮肤恶性肿瘤联合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未来解决靶向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疗效衰减及耐药性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综述Hippo通路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生理过程及潜在作用机制,并讨论该通路在靶向联合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

  • 黄欢, 李敏英, 骆明芬, 刘应辉, 李倩, 王晓悦, 李冬梅, 刘红芳, 席丽艳
    摘要 (318) PDF (2987 KB) (142) RichHTML (152)

    目的 构建Fonsecaea monophora (F.monophora) 小鼠足垫黑素接种模型,分析不同来源F.monophora黑素毒力差异,初步探讨F.monophora黑素毒力及毒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化学消化法及酸碱法提取F.monophora黑素,构建小鼠足垫黑素接种模型(分为PBS组、化学消化法组、酸碱法组、人工合成黑素组),测量小鼠足垫肿胀程度,HE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化学消化法及酸碱法均成功提取F.monophora黑素,其中化学消化法保留了黑素在细胞壁的空间形态。化学消化法组小鼠足垫肿胀程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炎症反应最剧烈,注射后第1天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聚集,注射后第7天见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酸碱法组可引起相似的炎症反应,但程度较化学消化法组轻;人工合成黑素组未引起明显足垫肿胀,见少量巨噬细胞,未见明显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化学消化法及酸碱法提取的F.monophora黑素可明显引起小鼠足垫的炎症反应,黑素复杂的空间结构与毒力相关。人工合成黑素无法模拟F.monophora的毒力作用;与酸碱法提取的黒素相比,化学消化法提取的黑素用于真菌黑素毒力研究具有优势。

  • 李校荣, 刘晓玲, 刘晓丽, 金琳琳, 周曼婷, 李峰, 王文娟
    摘要 (301) PDF (760 KB) (77) RichHTML (81)

    报告1例使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跖疣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男,30岁,因足跖前部出现两个直径分别约1 cm及1 mm的角化性丘疹2个月就诊,根据皮疹特征诊断为跖疣。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2021年5月于我院接受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注射间隔时间为3~4周,3次治疗后因效果显著,肉眼不可见皮损,未予继续治疗。2022年7月因复发,再次就诊我院接受第四次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但8月行第五次注射完毕后约5 min出现视物模糊、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症状,立即予静推地塞米松5 mg及肌肉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5 mg等抢救措施,约1 h后症状逐渐缓解,生命体征平稳出院。

  • 马锦媛, 吴耀彬, 黄文华
    摘要 (292) PDF (776 KB) (106) RichHTML (207)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结构的完整性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有重要作用。大面积皮肤创伤的修复和皮肤慢性溃疡的愈合问题是临床待解决的难题。尽管过去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如何一体化构建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和血管网络的组织工程皮肤等仍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近年来,3D生物打印技术迅速发展,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新兴的3D生物打印技术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 刘若昀, 张力天, 张悦, 杨斌
    摘要 (287) PDF (808 KB) (70) RichHTML (89)

    系统性硬皮病(SSc)是一种以皮肤局部或广泛变硬和内脏进行性硬化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可能与环境因素诱发、表观遗传调控以及免疫系统紊乱有关。本文对病原微生物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表明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均可诱发硬皮病,人类疱疹病毒属及B19V、HBV等病毒可造成内皮功能障碍及成纤维细胞活化等病理改变,人体内外的微生物群的改变也与SSc病情转变相关,感染伯纳特氏立克次体、支原体和刚地弓形虫、棘球蚴后出现的SSc可在抗病原体治疗后好转,这为SSc的发病机制探索开拓思路,为疾病的早期识别、干预和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 张杰, 赖维, 陈海燕, 周峰, 郑跃
    摘要 (287) PDF (1557 KB) (177) RichHTML (182)

    目的 评估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G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测定PRP中生长因子浓度并初步探究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AGA受试者7例。抽取外周静脉血,使用regenlab自动化套装单次离心法制备PRP,随机分配受试者一侧秃发区域注射PRP,对侧注射生理盐水,共治疗3次,每次间隔1周,在治疗后1、2、3个月随访,进行大体照片及毛发皮肤镜图像采集并软件分析毛发变化,受试者自评以及医师临床评估。采用ELISA测定PRP与外周血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计算3种生长因子的富集系数,统计分析PRP中血小板与生长因子浓度的相关性,并比较治疗后有效和无效患者中生长因子浓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治疗结束后,PRP侧毛发密度较治疗前和对照侧增加(P<0.05),毛发/毛囊比值较对照侧增加(P<0.05),毛发生长期/休止期比例较治疗前升高(P<0.05);医师评估与患者自评PRP侧治疗有效率均为42.86%。活化后PRP中PDGF、TGF-β和VEGF平均浓度分别为36.73、11.30 和2.97 ng/mL,与外周血中3种生长因子比较,富集系数分别为2.14、1.90和2.30倍。PRP中血小板计数与VEGF、TGF-β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RP中血小板富集系数和PDGF、VEGF富集系数存在线性正相关(P<0.05)。治疗有效组PRP中的TGF-β和VEGF浓度高于治疗无效组(均P<0.05)。结论 PRP可促进毛发增多,提高生长期毛发比例,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与 PRP中含的TGF-β和VEGF浓度、个体单位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能力相关。

  • 柴圆圆, 曹蓉, 朱磊, 鲁慧, 钱华
    摘要 (280) PDF (1220 KB) (165) RichHTML (166)

    目的 分析儿童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的皮肤镜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诊治的外阴硬化性苔藓儿童患者的皮肤镜影像资料。结果 皮肤镜结果显示,41例(100%)皮损中均见到黄白色无结构区域及线状血管,30例(73.17%)见毛囊角栓,26例(63.41%)见蓝灰色色素呈胡椒粉样分布,15例(36.59%)见斑片状色素沉着,11例(26.83%)见紫红色小球或斑片。结论 在皮肤镜下见到黄白色结构、线状血管、毛囊角栓、蓝灰色色素斑点等有助于儿童外阴硬化性苔藓的诊断。

  • 姚勇丰, 骆志杰, 张泽乔, 阳芳
    摘要 (278) PDF (1476 KB) (44) RichHTML (219)

    目的 对1例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患者进行家系调查及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家系中患者及父母的外周血DNA,进行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 Sanger测序验证位点基因。结果 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及其母亲的KRT9基因1号外显子发生c.482A>G(p.Asn161Ser)错义突变,其父亲未检测到突变。结论 KRT9基因1号外显子发生c.482A>G(p.Asn161Ser)错义突变为该家系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的发病原因。

  • 林秀球, 欧敏, 李阳, 林俊杰, 王晓华
    摘要 (275) PDF (1249 KB) (96) RichHTML (186)

    报告银屑病患者使用阿达木单抗后诱发四肢水肿1例。患者男,60岁,因全身皮肤红斑、鳞屑10余年伴四肢水肿2周余就诊。患者既往确诊为银屑病,曾规律注射阿达木单抗治疗,注射第3针后患者皮损改善,但逐渐出现四肢凹陷性水肿。予利尿治疗1周后水肿仍未完全消退,按时注射第4针后四肢水肿加重。诊断该患者的四肢水肿为阿达木单抗诱发的罕见不良反应。予停用阿达木单抗,3周后水肿消退,随访3个月未复发。

  • 刘芳华, 刘守刚, 庄哲, 张泽乔, 苏杭, 陈永锋
    摘要 (265) PDF (4939 KB) (45) RichHTML (222)

    目的 探讨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初步阐明 NAMPT在银屑病中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代谢途径的影响。方法 从人类自噬基因数据库和GEO数据库下载线粒体自噬基因和银屑病微阵列数据集,筛选线粒体自噬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差异表达和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进行验证和评估。利用LASSO和COX回归模型筛选特征基因。利用皮尔逊分析方法和基因富集分析(GSEA)分别研究基因相关性和功能分析。结果 共鉴定出16个银屑病线粒体自噬DEGs,在银屑病中均高表达且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鉴定出的DEGs主要与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自噬-动物、甲型流感、化学致癌-受体激活和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有关。NAMPT被确定为银屑病的特征基因,主要与蛋白酶体、嘧啶代谢、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DNA复制、抗原处理和呈递、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细胞质DNA传感途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同源重组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有关。在银屑病中,NAD+代谢途径被激活,与NAMPT呈正相关。在NAD+代谢途径中BST1低表达,与NAMPT呈负相关;PARP9和PNP高表达,与NAMPT呈正相关。结论 NAMPT在银屑病中呈高表达,NAD+代谢途径处于激活状态,二者呈正相关。NAMPT可能在NAD+代谢途径中通过BST1、PARP9和PNP调控银屑病的发病。

  • 覃霞, 邓桂艳, 成先桂, 吴玲艳
    摘要 (259) PDF (794 KB) (92) RichHTML (146)

    报告儿童不典型生殖器疱疹1例。患儿女,2岁。因外阴、双侧股内侧、肛周泛发米粒至绿豆大水疱,部分糜烂3 d就诊。皮肤科检查:双侧股内侧、外阴、肛周可见泛发米粒至绿豆大水疱,大部分水疱有脐凹,疱壁厚,疱液清,部分水疱破溃露出鲜红糜烂面。引流区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取水疱液检测单纯疱疹病毒Ⅱ-DNA阳性,血清HSV-ⅡIgM阳性。诊断为生殖器疱疹。予抗病毒治疗1周后好转,随访1年未见复发。

  • 庄哲, 刘芳华, 苏杭, 黄雪沂, 卢柳君, 陈永锋
    摘要 (259) PDF (1182 KB) (88) RichHTML (142)

    报告1例嗜酸性筋膜炎。患者男,58岁,四肢肌肉僵硬无力伴关节疼痛11个月。皮肤科检查:双前臂皮肤沿静脉走向呈沟槽状表现,手臂抬高时沟槽征明显,双前臂及双小腿皮肤僵硬难以提起或移动,双小腿皮肤紧绷,表面蜡样光泽,伴肌肉无力及疼痛,右前臂肌无力症状较重。外院实验室检查:2020年12月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51×109/L;2021年6月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45×109/L,血沉104 mm/h,免疫球蛋白IgG 32.7 g/L,C3 0.881 g/L,γ球蛋白36.5%,抗Scl-70抗体阴性。右前臂筋膜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筋膜区胶原增粗,透明变性,血管周围较多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筋膜区弹力纤维几乎消失,阿辛蓝染色(+)。诊断:嗜酸性筋膜炎。予口服巴瑞替尼4 mg每日1次,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未服用该药物,目前已失访。

  • 王朋, 刘建勇, 刘新梅, 于世荣, 张德志, 康晓静
    摘要 (248) PDF (1675 KB) (132) RichHTML (105)

    目的 总结分析不典型疥疮的皮肤镜、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及组织病理学的特征。方法 对60例不典型疥疮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临床特点等进行分析,对皮疹进行皮肤镜、RCM观察,对其中25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60例不典型疥疮患者年龄以18~65岁为主(24例,40.00%)。职业主要为退休人员(22例,36.67%)、学生(12例,20.00%)及务工人员(11例,18.33%)。平均病程为(38.12±22.56) d。27例(45.00%)患者有明确疥疮接触史。皮疹主要分布在手掌(52例,86.67%)、腹部(49例,81.67%)、腕部(44例,73.33%)及外阴(38例,63.33%)。原发性皮疹类型以丘疹(55例,91.67%)为主。大部分患者(45例,75.00%)都误诊2次以上。误诊类型以瘙痒症(17例,28.33%)、特应性皮炎(16例,26.67%)及湿疹(14例,23.33%)为主。误诊后使用药物种类以糖皮质激素类为主(38例,63.33%)。皮肤镜检查示,48例表现为白色隧道及其末端棕色或深褐色小三角形结构。42例可观察到灰界线。RCM检查示,55例可看出较为典型的虫体、隧道结构及粪便结构。25例行组织病理检查显示,17例角质层中可见虫体或虫卵,12例表皮可呈急性或亚急性海绵水肿性皮炎,18例真皮中主要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7例真皮中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结论 不典型疥疮临床特征具有异质性,皮肤镜、RCM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不典型疥疮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孙慧雅, 王军, 袁涛, 范婷
    摘要 (246) PDF (775 KB) (63) RichHTML (66)

    目的 探讨头面部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对本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2021年1—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89例头面部带状疱疹及168例非头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诱因、基础疾病、皮损特点、入院时疼痛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治疗及转归等,采用Pearson分析NLR与疼痛评分及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危险因素。结果 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与非头面部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疼痛评分及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脓疱、血疱及坏死出现比例高于非头面部组(25.84%比15.48%,X2=4.05,P=0.044),入院时NLR高于非头面部组(4.11±1.62比2.35±1.51,t=6.27,P<0.05)。NLR与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是头面部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NLR:OR=1.758,95%CI:1.215~2.543;皮损严重程度:OR=1.418,95%CI:1.034~1.944);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是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独立影响因素(OR=1.846;95%CI:1.167~2.922)。结论 头面部带状疱疹较非头面部患者炎症程度更高。NLR、皮损严重程度与头面部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相关;而皮损严重程度与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

  • 马今朝, 顿耿, 于子红, 王哲新, 靳旭
    摘要 (242) PDF (1615 KB) (107) RichHTML (91)

    目的 探讨Claudin-1,3在寻常型银屑病(PV)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22例PV患者(包括轻度组36例、中度组54例、重度组32例)及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laudin-1,3水平;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血清Claudin-1,3与PV的关系,ROC曲线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PV组的hs-CRP、TNF-α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Claudin-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1.96,P<0.001),Claudin-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10.64,P<0.001)。PV患者中,重度组血清Claudin-1水平明显低于轻、中度组,中度组血清Claudin-1水平明显低于轻度组(均P<0.05)。PV患者Claudin-1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r=-0.38)、hs-CRP(r=-0.18)及TNF-α(r=-0.22)均呈负相关(均P<0.05)。重度组血清Claudin-3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组,中度组血清Claudin-3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均P<0.05)。PV患者血清Claudin-3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r=0.41)、hs-CRP(r=0.20)、TNF-α(r=0.18)及IL-6(r=0.36)呈正相关(均P<0.05)。血清Claudin-1与Claudin-3水平呈负相关(r=-0.22,P=0.015),二者诊断PV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和0.867,明显高于TNF-α(Z值分别为4.16、3.60,均P<0.001)和IL-6(Z值分别为3.63、3.52,均P<0.001)。结论 PV患者血清中的Claudin-1,3异常表达。Claudin-1,3与病情严重程度及炎症指标有关,是PV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PV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李思锐, 罗素君, 蔡桂月, 邹静文, 文玮, 任俊男, 陈嵘祎
    摘要 (231) PDF (1586 KB) (146) RichHTML (126)

    目的 探讨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在中国人群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血液学比值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3例中国籍皮肤恶性黑素瘤(黑素瘤组)和10例健康人正常皮肤(正常皮肤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FMRP的表达,计算组织化学评分(H-Score)与免疫反应评分(IRS),分析FMRP与皮肤恶性黑素瘤不同病理分级、分期间的关系。收集其中18例黑素瘤患者血常规结果,分析FMRP与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全身炎症标志物(SIM)等血液学比值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FMRP在黑素瘤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P<0.05)。黑素瘤患者FMRP的H-Score、IRS评分与Clark分级、Breslow深度、AJCC分期无相关性(P>0.05)。黑素瘤患者FMRP的H-Score评分与MLR、SIM呈正相关,与LMR呈负相关;IRS评分与NLR呈正相关,与LMR呈负相关。结论 FMRP在皮肤黑素瘤组织中高表达,与NLR、SIM及LMR显著相关。

  • 王雨晴, 谌芳琪, 曹娟梅, 吴婷, 梁闫, 金易凡, 湛锦杉, 黄长征
    摘要 (230) PDF (775 KB) (59) RichHTML (101)

    恶性黑素瘤(MM)是一种由黑色素细胞恶性转化形成的高度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和发病率逐年增加。尽管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提高了晚期MM患者的生存率,但仍存在耐受及治疗无效等问题。铁死亡是一种新发现的铁依赖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其失调与MM密切相关。本文从铁死亡在MM的治疗、转移和预后方面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MM的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

  • 李建建, 缪永锐, 李玉梅, 李展宇, 马寒
    摘要 (227) PDF (1319 KB) (90) RichHTML (119)

    目的 探讨人工真皮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住院的难以用皮瓣修复或基础疾病较多的皮肤恶性肿瘤患者25例,包括基底细胞癌1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7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2例,均采用Mohs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创面使用人工真皮覆盖,观察术后恢复效果。结果 25例患者均完成修复。23例(92.00%)患者术后1~2个月创面愈合,轻度疤痕增生;3个月后所有患者伤口都愈合。半年后随访,疤痕轻度增生。结论 人工真皮能有效覆盖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操作简单;创面愈合后仅轻度疤痕增生,总体效果较好。

  • 杨斌
    摘要 (224) PDF (447 KB) (154) RichHTML (188)

    皮肤瘢痕是皮肤损伤所引起的皮肤组织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疾病, 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两种瘢痕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其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特征以及皮损组织活检。治疗应建立在充分的瘢痕评估以及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目前, 国内外专家针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提出新的治疗方案, 在药物、手术、光电以及放射治疗等方向皆有新的认识。本文主要综述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期待为瘢痕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 李紫祺, 徐抑非, 杨婉珊, 韩光明, 史晓蔚
    摘要 (221) PDF (840 KB) (56) RichHTML (41)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由T细胞亚群的功能紊乱所引起,据此机制研发的生物制剂成为银屑病治疗的里程碑。然而生物制剂治疗并不是一种根治性的治疗方案,且长期使用会引起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副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作为NF-κB的负反馈调节因子,通过对T淋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调控,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TNFAIP3基因、其与银屑病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寻找新的银屑病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 杨阳, 史冬梅
    摘要 (208) PDF (796 KB) (100) RichHTML (94)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种族、遗传、感染与环境因素均有相关性。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局部治疗、物理治疗和系统性药物治疗,均难以完全清除皮损。生物制剂推动了银屑病患者治疗方式的转变,可使皮损快速清除,达到临床治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优势显著。目前上市的生物制剂种类及真实世界使用人数均增多。除生物制剂有效性外,不同生物制剂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也备受关注。本文就目前中国批准上市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的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如结核、肝炎等感染的再激活、药物输液反应、心血管不良事件等,分析可能的应对策略,以期为银屑病生物制剂个体化应用提供参考。

  • 陆慧慧, 高迎霞, 张倩莹, 曹珍珍, 刘笑纯
    摘要 (190) PDF (804 KB) (87) RichHTML (80)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非致命性皮肤疾病中疾病负担位列第一。剧烈瘙痒和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采用有效的测量工具对AD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照护体验,改善AD临床结局。本文对基于患者报告的AD患者相关普适性生活质量量表、皮肤病生活质量特殊量表、AD生活质量专用量表进行综述,表明普适性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可用于比较AD与非皮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皮肤病生活质量特殊量表可用于比较不同皮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皮肤病生活质量特殊量表与AD生活质量专用量表可能具有更大的鉴别能力,对于细微变化的特异性和敏感度较高。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量表取决于研究的问题以及所使用量表的适用人群。

  • 朱旭, 吴文中
    摘要 (189) PDF (787 KB) (104) RichHTML (108)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以瘙痒性皮损为主要特征的炎症性皮肤病,传统治疗对中、重度AD疗效不佳。AD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JAK-STAT通路在A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阿布昔替尼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口服Janus激酶1(JAK1)抑制剂,通过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及激活通路可抑制参与AD发病的细胞因子IL-4、IL-13、和IL-31等的表达,最终阻断AD的发生、发展。阿布昔替尼在治疗难治性中、重度AD中表现出良好的有效性、耐受性及安全性。本文就其药理机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实际应用进行综述。

  • 郑花香, 郑建建, 倪超然
    摘要 (183) PDF (4187 KB) (185) RichHTML (79)

    目的 鉴定银屑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共病核心基因。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3个银屑病和3个动脉粥样硬化样本的转录组数据集,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两种疾病数据集进行合并和批次校正,利用limma包对病灶和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用STRING和CytoHubba插件构建蛋白-蛋白交互网络并识别核心基因。结果 差异表达基因的交集分析发现在两种病灶中共有132个基因上调、114个基因下调,对这246个差异表达基因构建交互网络鉴定出10个共病核心基因:MX1OAS1OAS2OASLIFIT1RSAD2CXCL10IFIT3XAF1IL1B,其中前6个在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富集。两个外部验证集独立验证了核心基因CXCL10的表达。结论 CXCL10是银屑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共病基因,两种疾病发生过程中共享核心基因的激活模式类似于人体固有免疫反应对抗病毒入侵的模式。

  • 牛璐璐, 陈木开
    摘要 (181) PDF (784 KB) (90) RichHTML (96)

    皮肤病直观性强,可借助大量的视觉图像来获取疾病信息。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视觉图像处理领域中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AI的应用成为皮肤科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皮肤肿瘤发病率不断升高,其诊断主要通过皮肤镜、活检组织病理学等视觉方法。基于AI的皮肤影像及皮肤病理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医生的劳动量,提高肿瘤的早期发现率,还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及灵敏度。本文对AI在皮肤影像学及病理学中辅助诊断皮肤肿瘤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便为皮肤科领域中的AI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李世洋, 曹先伟, 万川, 邓雪华, 余晨, 吴红宣, 张志彬
    摘要 (176) PDF (1578 KB) (75) RichHTML (74)

    报告1例以皮肤弥漫性肿胀为首发表现的胸腔肿瘤致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女,62岁,颜面部红斑、肿胀伴瘙痒6个月,加重5 d。皮肤科检查:颜面部见弥漫性水肿性红斑,边界不清,压之褪色,触之紧绷感,颈项部及双上肢肿胀,均为非凹陷性。外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予抗过敏等对症治疗,瘙痒稍改善,颜面部红肿无明显改善,且逐渐加重。我院胸部多层螺旋CT示:纵膈、右肺门软组织肿块考虑为恶性病变,肿块累及上腔静脉、心房、右侧胸膜,并上腔静脉及分支、右心房、右上肺静脉、左心房癌栓形成。诊断:胸腔肿瘤致上腔静脉综合征。因考虑经济原因及手术风险,患者未在我院进一步治疗,目前已失访。

  • 冯心怡, 冯健清, 闵仲生, 庄丽华, 马文祥
    摘要 (176) PDF (841 KB) (111) RichHTML (56)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凉血五花汤水提物对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寻常痤疮相关致病菌的体外抑制效果。方法 采用常规平皿法培养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应用不同浓度的凉血五花汤水提物对上述细菌进行生长抑制试验及抑菌圈试验,以红霉素作为对照,计算凉血五花汤水提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 凉血五花汤水提物对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125、125、500 mg/mL,MBC分别为250、250、1 000 mg/mL;阳性对照红霉素对上述细菌的MIC分别为0.1 mg/mL、6.25 μg/mL、0.05 mg/mL,MBC分别为0.2 mg/mL、6.25 μg/mL、0.1 mg/mL。结论 凉血五花汤水提物对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寻常痤疮的常见致病菌有一定的体外抑菌作用,抑菌作用与浓度正相关。

  • 柳舟, 罗雯, 黄敖
    摘要 (172) PDF (1218 KB) (57) RichHTML (104)

    目的 总结分析疥疮的皮肤镜特征。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疥疮的101例患者的皮肤镜图像,总结镜下特征。结果 101例(100%)镜下均可见隧道结构,97例(96.04%)有咖啡色三角形结构,10例(9.90%)出现褐色小点结构,8例(7.92%)出现隧道边缘的“灰界线”,2例(1.98%)见隧道中央灰白色结构,4例(3.96%)可见淡褐色虫体,1例(0.99%)可见暗红色透亮虫体。结论 疥疮在皮肤镜下的特征性结构为隧道及咖啡色三角形结构,其他非特征性结构如褐色小点、灰界线、隧道中央灰白色结构等对于皮肤镜诊断疥疮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赵文琪, 邬思远, 范娟, 张玲玲, 卜晓琳
    摘要 (167) PDF (1846 KB) (164) RichHTML (51)

    目的 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rhPTH(1-34)]影响角质形成细胞(KC)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差异转录因子,以探讨rhPTH(1-34)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 慢病毒转染培养的HaCaT细胞,使之过表达EGFR。rhPTH(1-34)组加入0.01 μmol/L rhPTH(1-34),空白组加入等量DMEM溶液。抽提两组细胞RNA,用紫外吸收测定法和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RNA产量和质量检测。合成cDNA,实时定量PCR扩增,对文库有效浓度进行准确定量。上机测序,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用DESeq2软件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以|log2foldchange|≥1且P<0.05作为筛选条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rhPTH(1-34)组和空白组共表达的基因数目12 455个,rhPTH(1-34)组单独表达421个,空白组单独表达461个。rhPTH(1-34)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基因共185个,其中108个上调,77个下调。下调中,|log2foldchange|最高的5个差异转录因子为ZNF525、ZNF774、ZNF576、ZBTB42和POU4F1(P<0.05)。其中ZNF774、POU4F1主要涉及Notch2、MAPK信号通路的调节。结论 rhPTH(1-34)抑制KC增殖可能与下调ZNF525、ZNF774、ZNF576、ZBTB42、POU4F1表达有关。其中ZNF774、POU4F1可能与KC增殖相关。

  • 成娟, 陈宏, 陈琛, 赵珊珊
    摘要 (160) PDF (785 KB) (154) RichHTML (39)

    目的 研究带状疱疹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1β、IL-10的水平与视觉模拟评分(VAS)的相关性,探讨中药胆草活血方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疗效以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胆草活血方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喷昔洛韦治疗,试验组在喷昔洛韦基础上加用胆草活血方,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以及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同时,采用ELIS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10水平,并与40例健康者(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IL-1β、IL-10水平与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均降低,但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3.72,P<0.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chi^{2} $=4.32,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IL-1β、IL-10水平在治疗前均较正常组升高(均P<0.01);治疗后,试验组IL-1β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均P<0.01),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升高(P<0.01)。患者IL-1β水平与VAS评分呈正相关(r=0.86,P<0.01),而IL-10水平与VAS评分呈负相关(r=-0.81,P<0.01)。结论 胆草活血方能够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炎症反应有关。IL-1β、IL-10可作为疼痛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