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徐雪艳, 陈俊溢, 姚柳宜, 邓成成
    摘要 (2768) PDF (4220 KB) (62) RichHTML (2261)

    目的 探讨无孢蛋白(ASPN)在瘢痕疙瘩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瘢痕疙瘩患者皮肤组织,免疫荧光分析ASPN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瘢痕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构建稳定表达ASPN的成纤维细胞,给予成纤维细胞ASPN刺激,敲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ASPN基因。通过WB和qRT-PCR检测稳定过表达ASPN的成纤维细胞、经ASPN上清刺激的成纤维细胞和敲低ASPN基因的肌成纤维细胞活化指标α-SMA的表达情况、TGF-β通路激活情况和α-SMA、Collagen Ⅰ/Ⅲ、COMP和POSTN的表达情况。取10只SPF级C57BL/6J小鼠构建伤口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溶剂组和ASPN组,每组5只。在第0、3、7和14天,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造模第14天,取小鼠背部伤口组织,通过免疫荧光检测TGF-β通路的激活情况和α-SMA、Collagen Ⅰ/Ⅲ的表达情况。结果 ASPN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稳定过表达ASPN和给予ASPN刺激的成纤维细胞中,TGF-β通路被激活,且α-SMA、Collagen Ⅰ/Ⅲ、COMP和POSTN的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敲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ASPN基因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TGF-β通路的激活,且明显降低α-SMA、Collagen Ⅰ/Ⅲ、COMP和POSTN的表达水平(均P<0.05)。在小鼠伤口模型中,ASPN组小鼠伤口愈合情况与溶剂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小鼠伤口床组织中p-SMAD2、α-SMA和Collagen Ⅰ的表达较溶剂组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 ASPN通过激活TGF-β信号通路促进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

  • 贾子悦, 庄哲, 李欣辉, 陈永锋
    摘要 (2152) PDF (1480 KB) (80) RichHTML (1657)

    目的 探讨索立德吉对基底细胞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1例以鼻背褐色斑块伴糜烂破溃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后使用Hedgehog通路抑制剂——索立德吉进行减瘤治疗。结果 患者诊断为基底细胞癌,经索立德吉治疗后皮损较前好转,皮损平坦,糜烂、溃疡愈合结痂,无新发破溃。服药前患者无肝酶及肌酶异常,但服药1周后患者出现了肌肉无力、食欲下降、呕吐、乏力、嗜睡等不适症状,EGOG达到3级;第4周时患者的肝酶及血清CK均升高至正常上限的2.5倍以上;第6周时患者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中断服药。后续患者接受Mohs切除后植皮术治疗。结论 索立德吉的肝脏损伤、肌肉骨骼不良反应明显。临床应用时必须动态监测患者不良反应相关指标。对于肿瘤面积较大、直接手术创伤大的患者,在术前给予新辅助治疗帮助减瘤是有效且有益的,应用时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进行间隔用药等方法提高耐受坚持治疗。

  • 朱伟, 谌宏运, 张金松
    摘要 (2083) PDF (2129 KB) (56) RichHTML (1576)

    目的 探讨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疗效。方法 选取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手术治疗的面部皮肤肿瘤患者,共41例,包括基底细胞癌19例,鳞状细胞癌(含角化棘皮瘤)16例,色素痣5例,表皮囊肿并感染1例。根据术后面部缺损不同部位及大小,使用易位皮瓣、推进皮瓣、旋转皮瓣等类型的局部皮瓣一期修复创面,恶性肿瘤者经病理回示边缘及基底无肿瘤细胞后再行局部皮瓣修复。所有缺损修复时切缘不能有太大张力,均行皮下缝合及皮肤缝合,术后5~7 d拆线。结果 拆线时41例患者局部皮瓣均存活,面部轮廓基本正常,面部器官游离缘无扭曲;随访6~12个月,术区功能恢复良好,皮瓣色泽与周围组织较好匹配,平整度可、质地柔软,局部无牵拉变形、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 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有较好功能恢复及美容修复效果。

  • 广东省麻风病防治专家组
    摘要 (2063) PDF (791 KB) (97) RichHTML (1774)

    麻风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流动人口中造成了严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然而目前我省尚未有统一的流动人口麻风病例管理流程方案。我们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本流动人口麻风病例管理专家共识,主要对流动人口麻风病例发现、病例管理、机构职责、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根据病例发现时的医疗机构性质的不同:属地麻防机构/麻风病定点诊疗机构、属地其他医疗机构、非属地医疗机构,按相应职责进行病例信息收集、报病、转诊(按需)、录入专病系统、治疗、随访、康复服务等,以及必要时进行病例的迁入和迁出。本共识的制定将有助于规范流动人口麻风病例管理,降低麻风危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也为其他省份或地区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 杨韵青, 叶鹏鹏, 唐卫明, 郑晓静, 林确然, 赵伟佳, 杨海慧, 叶兴东, 罗权, 李畅畅
    摘要 (1991) PDF (1379 KB) (34) RichHTML (1727)

    目的 阐明1990—2021年我国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疾病负担现状及时间变化趋势,为优化我国生殖道CT感染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21)数据,描述全国生殖道CT感染发病、患病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现况,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时间趋势,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探索区域经济水平对疾病负担趋势的关联。结果 2021年,我国估计生殖道CT感染新发病例数约6 267万例,发病率4 405.16/10万(标化发病率为4 163.33/10万);现患病例约3 874万例,患病率2 722.86/10万(标化患病率为2 563.92/10万);因生殖道CT感染导致的DALYs数为2.598万人年,DALYs率1.83/10万(标化DALYs率1.70/10万)。1990—2021年间,发病率和患病率稳定,DALYs呈下降趋势[AAPC=-0.32%, (95% CI: -0.45%, -0.19%)]。2021年,男性发病率和DALYs率高于女性,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1990—2021年间,男性疾病负担均下降,女性发病率和患病率上升、DALYs率下降。2021年,全人群疾病负担在30~34岁达到峰值,除女性DALYs率在40~44岁最高外,其余指标男女疾病负担峰值年龄与全人群一致;西部省份的年龄标化发病率最高,中部最低。1990—2021年间,年龄标化发病率和年龄标化患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山西省,年龄标化DALYs率增长无统计学意义。2020—2021年,人均GDP与标化发病率、标化DALYs率呈U 型关联。 结论 我国生殖道CT感染疾病负担虽然稳中有降,但整体仍处于高水平。未来我国应结合区域经济活动特征、人群风险等级分级分类制定防控策略实现精准防控,尤其需关注25~34岁人群。

  • 刘应辉, 陈阳霞, 谢振谋, 刘红芳, 席丽艳
    摘要 (1772) PDF (1945 KB) (52) RichHTML (1579)

    目的 采用大蜡螟-皮炎外瓶霉模型评估皮炎外瓶霉黑色素的致病力。方法 采用“共生法”恢复皮炎外瓶霉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使用皮炎外瓶霉白化株、色素株及色素恢复株构建大蜡螟感染模型,观察最佳感染浓度下各组大蜡螟生存曲线、外观表现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 采用“共生法”可以恢复皮炎外瓶霉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孢子浓度107/mL为大蜡螟-皮炎外瓶霉模型的最佳感染浓度。观察终点时,白化株组存活率低于色素株组、色素恢复株组,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色素株组与白化株组:χ2=6.11,P=0.013;色素恢复株组与白化株组: χ2=6.37,P=0.010),而色素株组与色素恢复株组生存曲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40)。 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与白化株相比,皮炎外瓶霉色素株及色素恢复株可吸引更多大蜡螟血细胞聚集,形成更大的感染性结节。结论 在蜡螟感染模型中,皮炎外瓶霉白化株表现出比色素株更强的致病力,恢复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可以逆转白化株致病力。

  • 王博, 魏凤, 韩文瑞, 赵伊珂, 李艳玲
    摘要 (1703) PDF (491 KB) (35) RichHTML (1235)

    目的 了解瘢痕疙瘩人群的皮损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95例瘢痕疙瘩患者,分析其一般资料、发病特点及既往治疗等情况。结果 瘢痕疙瘩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 ∶1.04,发病年龄的高峰区间为19~28岁,前胸(48.35%)及肩背(22.28%)是瘢痕疙瘩最好发的两个部位,162例(41.01%)患者为单部位单发。有家族遗传史患者占4.30%。本次就诊前未治疗者占74.94%,有治疗史者占25.06%。其中有12例曾接受多种或联合治疗,87例接受单一方法治疗,既往接受治疗患者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复发。结论 瘢痕疙瘩多见于年轻人,好发于前胸和肩背部位,单部位单发者占比最高。不同性别患者间的瘢痕疙瘩发病部位、临床分类及皮损大小无明显差异。遗传因素对瘢痕疙瘩的发病有一定影响。瘢痕疙瘩患者多采用局部药物注射、单纯手术切除等方法治疗,但复发率较高,提示该病的治疗仍面临挑战。

  • 杨立刚
    摘要 (1659) PDF (652 KB) (80) RichHTML (1218)

    传统的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受限于便捷性及敏感性不足,影响了在梅毒早期诊断的应用。随着核酸扩增技术在传染病病原学诊断方面的发展,核酸扩增技术在梅毒诊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可以用于多种临床标本的检测。与此同时,兔子感染试验在梅毒螺旋体鉴定、繁殖、分离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概述梅毒螺旋体病原学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郑春婵, 钟莉, 李思锐, 林映萍, 陈嵘祎
    摘要 (1614) PDF (1461 KB) (45) RichHTML (1308)

    目的 探讨雌二醇(E2)在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淋球菌(Ng)感染模型中对JAK/STAT通路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从8~10周龄SPF级C57BL/6雌性小鼠中获取单个核细胞悬液,设空白组、雌二醇(E2)组、淋病奈瑟菌(Ng)组和淋病奈瑟菌+雌二醇(Ng+E2)组。空白组为10%FBS+RPMI1640培养基+单个核细胞,E2组为10%FBS+RPMI1640培养基+单个核细胞+E2溶液,Ng组为10%FBS+RPMI1640培养基+单个核细胞+Ng裂解液,Ng+E2组为10%FBS+RPMI1640培养基+单个核细胞+Ng裂解液+E2溶液。其中每组单个核细胞数为2.0×107个,E2最终浓度为108 mol/L,Ng裂解液由1 mL浓度为2.0×107 CFU/mL的 Ng 悬液经超声破碎获得。采用RT-qPCR检测各组细胞炎症因子IL-17A、IL-17F、IL-36α、IL-36β、IL-36γ 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各组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JAK、Tyk2及STAT非磷酸化及其磷酸化情况。结果 RT-qPCR及ELISA结果显示:Ng组中的促炎因子(IL-17A、IL-17F、IL-36α、IL-36β、IL-36γ)表达较空白组明显上调,抑炎因子(IL-10、TGF-β)表达较空白组明显下调;Ng+E2组中促炎因子表达较Ng组明显下调,抑炎因子表达较Ng组明显上调;E2组与空白组间各炎症因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Ng组中JAK(1-3)、Tyk2及STAT(1-6)磷酸化程度较空白组明显增加(P<0.01);Ng+E2组中JAK(1-3)、Tyk2及STAT(1-6)磷酸化程度与Ng组相比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E2组与空白组间的JAK(1-3)、Tyk2及STAT(1-6)磷酸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2可不同程度抑制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Ng感染模型中JAK(1-3)、Tyk2及STAT(1-6)磷酸化,并下调其促炎因子的表达、上调其抑炎因子的表达。E2可能通过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从而影响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Ng感染模型的相关炎症因子表达。

  • 邵开心, 刘向君, 唐真真
    摘要 (1608) PDF (741 KB) (36) RichHTML (1191)

    蕈样肉芽肿(MF)是皮肤T 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的亚型,多数MF病程进展缓慢且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早期患者可能出现疾病的进展,预后较差。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作为一种临床较为常用的诊断手段,常见的标志分子如 CD4、CD8、CD20、CD30 等在蕈样肉芽肿中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此外,这些分子标志还可用于评估疾病的进展程度及预后。对免疫组化分子标志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MF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精准的依据,如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判断治疗效果等,在MF的临床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综述IHC染色分子标志物对MF诊断及预后的作用,探索不同分子标志模式的应用价值。

  • 门玉萍, 王晓燕, 石青山, 叶荃, 杜彩娟, 李玉杰
    摘要 (1607) PDF (898 KB) (71) RichHTML (1232)

    目的 探讨男性尖锐湿疣(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分型,并进行复发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3年6月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就诊的724例CA患者的疣体细胞,提取HPV核酸,检测并统计HPV基因分型;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CA患者物理治愈后6个月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构建CA患者复发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预测模型对CA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724例CA患者HPV主要基因分型为HPV 6、11、16和42型;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程≥6个月、高危型HPV感染、HPV多重感染和疣体数目≥5为CA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使用安全套为保护因素(P=0.010)。多因素分析成功构建预测模型。ROC曲线评价结果显示,当logit(P)>13.00时,敏感度为71.39%,特异度为83.01%,曲线下面积(AUC)为0.863。结论 男性CA患者HPV感染基因分型主要为HPV 6、11、16、42。根据复发危险因素进行的模型构建对CA患者复发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当增卓玛, 刘晨希, 王婷婷
    摘要 (1596) PDF (383 KB) (43) RichHTML (1176)

    蕈样肉芽肿是原发于皮肤记忆性辅助 T 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是皮肤 T 细胞淋巴瘤最为常见的亚型。大细胞转化是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无特异性。目前对患者是否需要积极治疗具有争议。本文系统性回顾蕈样肉芽肿伴大细胞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展及预后,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 李嘉, 肖树朋, 王宇
    摘要 (1593) PDF (399 KB) (99) RichHTML (1326)

    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征包括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复杂,传统疗法虽已被证实可改善患者症状,但其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针对玫瑰痤疮的治疗,国内外学者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在局部注射、系统药物、物理治疗等领域皆有新进展。肉毒杆菌毒素(BTX)注射可改善患者面部红斑、潮红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原本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如氨甲环酸和二甲双胍等,亦被发现对玫瑰痤疮具有潜在疗效。此外,针对玫瑰痤疮患者所合并的神经精神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治疗,也可缓解患者的皮肤病变。本文综述近年来玫瑰痤疮治疗的新进展,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刘白, 吴瑾
    摘要 (1565) PDF (383 KB) (50) RichHTML (1323)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影响着大量青少年及成人,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该病发病与皮脂分泌增加及皮脂溢出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C.acnes及皮肤微生物群失调、炎症与免疫等因素相关,有多个分子通路参与其中。本文将从参与痤疮发病的几个重要因素对相关信号通路作一综述,讨论PI3K/Akt/mTORC 1、 Wnt/β-catenin、NF-κB和MAPK等信号通路在痤疮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IGF-1、雄激素、TLR-2、TH17等在痤疮炎症中的重要作用。

  • 付涛, 祝亮, 高永雷, 谢芳, 樊梦宏, 王坤, 夏柯, 陈涛, 刘纯希, 姜豆
    摘要 (1477) PDF (1474 KB) (79) RichHTML (1252)

    目的 探讨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儿童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于永城市中心医院就诊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0例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儿,给予司库奇尤单抗皮下注射治疗,随访52周。记录患儿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CDLQI)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4周时,8例患者达到PASI 75,其中7例达到PASI 90,5例达到PASI 100;8周时,10例全部达到PASI 75,其中8例达到PASI 100;12周时,10例全部达到PASI 100;52周时,9例达到PASI 75,其中8例达到PASI 90,7例达到PASI 100。治疗4周时,所有患者CDLQI评分明显降低;52周时,CDLQI评分均降至0分。随访期间所有患儿未见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儿童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起效快,疗效持久,能迅速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 黎永坚, 莫观海, 张朝浩
    摘要 (1456) PDF (702 KB) (27) RichHTML (1205)

    目的 了解茂名地区女性宫颈部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分析其亚型分布特征及与宫颈细胞学检查(TCT)结果的相关性,为该地区宫颈癌的防治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茂名市人民医院就诊及体检的27 071例女性进行HPV检测,其中24 900例进行TCT检测,分析HPV感染情况、亚型分布特点以及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 27 071例女性中,HPV阳性5 438例,阳性率为20.09%;检出最高的5种基因亚型依次为HPV52(19.92%)、HPV58(8.96%)、HPV16(8.83%)、HPV53(6.88%)、HPV81(6.15%)。其中体检者10 237例,检出HPV阳性1 244例,阳性率12.15%。不同年龄的就诊者、体检者中的HPV阳性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01)。在进行了HPV、TCT两项检测的24 900例患者中,单一基因型感染3 676例,其中TCT阳性1 176例(31.99%,1 176/3 676);多基因型混合感染1 236例,其中TCT阳性605例(48.95%,605/1 236),HPV多基因型混合感染者的TCT阳性率高于HPV单一基因型感染者(x2=128.86, P<0.001)。TCT阳性人群中主要亚型前5位为HPV52(19.20%)、HPV16(12.46%)、HPV58(8.91%)、HPV53(6.96%)、HPV51(5.76%)。TCT阳性者的HPV阳性率明显高于TCT阴性者(x2=5 340.19,P<0.001)。结论 茂名地区女性HPV感染以单一基因型感染为主,HPV感染亚型特点与国内外报道较一致,但HPV53、51在TCT异常的女性中占有一定比例,需引起重视。

  • 张展, 张莉, 白会会, 宗晓楠, 范琳媛, 李婷, 刘朝晖
    摘要 (1454) PDF (1101 KB) (85) RichHTML (1032)

    目的 了解妇科门诊就诊的女性生殖器疱疹患者临床特点及下生殖道微生态状况,帮助更规范地治疗生殖器疱疹。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7例临床诊断为生殖器疱疹的女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阴道分泌物微生态检查结果。结果 27例女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外阴瘙痒、疼痛、烧灼痛、刺痛等,妇科查体表现从典型的外生殖器疱疹样改变到隐匿的不规则小溃疡,1例表现为宫颈疱疹样改变。24例(88.89%)阴道微生态异常,其中菌群正常功能下降者8例,细菌性阴道病者2例,白假丝酵母菌病6例,菌群异常者7例,混合感染1例。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普遍升高,pH值>4.5者共计22例,占比81.48%(22/27)。结论 女性生殖器疱疹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常合并阴道微生态失调。临床上推荐对所有可疑生殖器疱疹的女性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并进行个体化针对性治疗。

  • 赵丁瑶, 齐蔓莉
    摘要 (1438) PDF (661 KB) (53) RichHTML (1061)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引起的尖锐湿疣(CA)和宫颈癌对患者身体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到目前为止尚无治疗HPV感染的特效药物,但是免疫治疗药物,如治疗性HPV疫苗、Toll样受体激动剂在临床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就。绝大多数免疫缺陷病患者对HPV更加易感,这可能与患者的免疫力改变、易感性增加以及潜在的HPV感染再激活有关。对于HPV感染后引起的机体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可为HPV感染的免疫治疗提供更好的治疗依据,因此该项研究尤其重要。HPV感染患者的Treg细胞过度表达及Treg/Th17失衡是诱发免疫抑制的机制之一,患者外周血Th1细胞减少导致Th2细胞相对占优势,从而破坏Th1/Th2平衡,在CA的复发中起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在介导先天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该受体在尖锐湿疣患者中的表达发生了改变。本文对HPV诱发人体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郭云龙, 史文利, 赵瑞, 莫金雪, 贾淑青, 李璟蓉, 吴江, 方锐华
    摘要 (1402) PDF (2449 KB) (38) RichHTML (1174)

    目的 探讨芍药苷对咪喹莫特银屑病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5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以及低、中、高剂量芍药苷治疗组,每组3只。对照组及模型组背部分别外涂凡士林、咪喹莫特药膏,1次/d,生理盐水灌胃,2次/d;低、中、高剂量芍药苷治疗组背部外涂咪喹莫特药膏,1次/d,并分别给予相应剂量芍药苷[75 mg/(kg·d)、150 mg/(kg·d)、300 mg/(kg·d)]灌胃,2次/d。均连续7 d。观察小鼠涂药处皮肤红斑、鳞屑情况。取小鼠背部皮损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及皮损厚度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中性粒细胞浸润,RT-PCR检测TNF-α、IL-17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瓜氨酸化组蛋白3(CitH3)的表达。结果 相较于模型组,低、中、高剂量芍药苷治疗组背部涂药区均红斑变淡、鳞屑减少,表皮增厚明显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细胞因子TNF-α、IL-17的表达下调(均P<0.001);CitH3表达降低(均P<0.05)。IL-17、CitH3的表达在各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芍药苷能下调银屑病模型小鼠中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实现,继而减轻银屑病小鼠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 宋叶, 郑惠结, 梁乐境, 许美振, 吴天石, 黄婷欢, 彭寅, 朱凯星
    摘要 (1388) PDF (711 KB) (94) RichHTML (1066)

    目的 了解广州市海珠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模块收集2014—2023年广州市海珠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广州市海珠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率从2014年的90.02/10万下降到2023年的51.55/10万,年均发病率下降6.01%,呈缓慢下降趋势(Z=-11.44,P<0.001);男性报告发病率略平稳,女性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Z=-13.38,P<0.00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9岁人群(占82.48%);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人员、职业不详为主。2017、2019—2023年报告病例数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均Moran's I指数>0,Z>1.960,P<0.05),其中空间聚集程度2020年最高,2017年最低;“高-高”聚集区域主要集中在赤岗街道和凤阳街道;“低-高”聚集区域为琶洲街道。结论 2014—2023年广州市海珠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呈缓慢下降趋势,在人群和空间分布上有显著聚集性,需加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控制疫情流行。

  • 吕娟, 周婧
    摘要 (1336) PDF (676 KB) (108) RichHTML (1125)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微针在雄激素性秃发、斑秃、休止期脱发等脱发性疾病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选择的微针治疗深度各异。微针治疗脱发性疾病的机制可能与微针操作造成的微损伤形成透皮给药通道,促进药物吸收有关。此外,损伤中产生的多种生长因子参与多个脱发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生长期毛囊的形成。本文综述当前不同类型脱发疾病的微针治疗及其微针深度的选择,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夏丽晔, 王为平, 尚智伟
    摘要 (1163) PDF (931 KB) (30) RichHTML (799)

    目的 探讨5-氨基戊酮酸(ALA)光动力荧光技术联合皮肤镜在面部区域癌变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患者共52例,每位患者均先后采用肉眼观察和ALA光动力荧光显影,比较两者的面积差异。对ALA光动力荧光显影区域进行8等份扇形分区,对每个扇形分区进行皮肤镜检查,判断有无癌前病变表现,并对病变面积和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52例患者ALA光动力荧光显影面积均大于肉眼观察皮损面积,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1)。ALA光动力荧光显影区域内皮肤镜检查均发现有不同面积和不同严重程度的癌前病变特征,其面积和严重程度评分分别为4.55±1.21、5.45±2.42、6.64±2.84、5.27±1.95。结论 ALA光动力荧光诊断联合皮肤镜检查能够发现肉眼无法察觉的区域癌前病变,为皮肤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 陈俊伟, 黄胜, 邱薇, 肖玉鹏
    摘要 (1150) PDF (959 KB) (70) RichHTML (1003)

    目的 分析临床患者泌尿生殖道人型支原体(Mh)及解脲支原体(Uu)感染分布情况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9月—2023年8月于莆田市第一医院就诊的296例支原体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以及有无临床症状表现情况。采用Uu和Mh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对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296例支原体感染患者中,女性(256例)多于男性(40例),年龄主要分布在31~40岁(40.54%)。各年龄组间,不同性别的支原体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临床症状表现的患者(55.07%)多于无临床症状表现者(44.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8,P<0.05)。单纯Uu感染者238例(80.41%),单纯Mh感染者5例(1.69%),Mh+Uu双重感染者53例(17.91%)。女性单纯Uu感染阳性率和Uu+Mh双重感染阳性率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27,=10.09,均P<0.05)。单纯Mh对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的敏感率达100%,而对红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Mh+Uu混合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和交沙霉素敏感率均超过90%,而对红霉素完全耐药;单纯Uu对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敏感率为100%和99.58%,环丙沙星耐药率为76.90%。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支原体感染类型以单纯Uu感染为主。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对3种支原体感染类型敏感率较高。临床应根据感染类型的不同及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郑思齐, 程淑琼, 钟美珍, 郑跃, 黄晓雯
    摘要 (1142) PDF (1002 KB) (61) RichHTML (1005)

    皮脂腺衰老通常始于曝光区域,表现为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失调,进而导致皮肤干燥、缺乏光泽,促进菌群改变、色素沉着及皮肤疾病发生。在内源性及外源性因素作用下,皮脂腺导管发生扩张、脂质分泌减少、腺体增生并产生炎性浸润。介导皮脂腺衰老的下游机制包括ROS、自噬、Wnt信号通路、线粒体功能不良等。抗氧化、益生菌、光电疗法、外泌体对延缓皮脂腺衰老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皮脂腺衰老的表现出发,阐述其内在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及应对措施。

  • 赵阳, 万世芳, 曹露, 樊建勇
    摘要 (1082) PDF (413 KB) (30) RichHTML (925)

    人乳头瘤病毒(HPV)包括200多种基因型,其感染与多种皮肤疾病密切相关。HPV疫苗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宫颈癌和尖锐湿疣等疾病,在皮肤疾病治疗领域也展现出新的潜力。本文回顾现有文献,分析HPV疫苗在皮肤疣、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肿瘤、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等皮肤病中的治疗作用,为进一步探索其应用前景、优化治疗方案以及提升公众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 张艺杰, 杨灿, 林永丽
    摘要 (985) PDF (913 KB) (44) RichHTML (676)

    目的 探究蛋白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CIP2A)和CD44v6在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二者与CA患者HPV基因型分布及其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CA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收集术中保留的皮损组织;另选取本院同期行外阴整形或包皮环切术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切下的外阴组织或正常包皮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CIP2A、CD44v6 mRNA表达水平。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不同HPV分型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中CIP2A、CD44v6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CA组织中CIP2A、CD44v6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A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CIP2A、CD44v6对CA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CIP2A、CD44v6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IP2A:2.19±0.40 vs 1.01±0.24,t=25.24,P<0.05;CD44v6:1.75±0.33 vs 1.02±0.22, t=18.41,P<0.05)。低危组、高危组和混合组CIP2A、CD44v6 mRNA表达水平均依次升高(均P<0.05)。预后不良组CIP2A、CD44v6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CIP2A: 3.58±0.62 vs 1.62±0.31,t=21.05,P<0.05;CD44v6:2.57±0.49 vs 1.42±0.26,t =15.26,P<0.05)。CIP2A、CD44v6的表达与疣体数目和直径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P2A、CD44v6的表达以及疣体数目、直径是影响CA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IP2A预测CA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66,CD44v6的AUC为0.860,二者联合的AUC为0.928,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联合vs CIP2A=2.72、Z联合vs CD44v6 =2.73,P均<0.05)。结论 CA患者组织中CIP2A、CD44v6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二者均与HPV基因型分布及其预后有关。CIP2A和CD44v6联合可提高对CA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 李舒, 丁伟芳, 胡耀刚, 曹大勇
    摘要 (933) PDF (605 KB) (18) RichHTML (731)

    目的 探究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PV)患者血清中的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趋化因子配体19(CCL19)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进展期PV患者86例作为研究组,将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组。选择同期常规体检结果正常的健康体检者8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中sST2、CCL19、白细胞介素(IL)-17A、IL-21、IL-22、IL-23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sST2、CCL19水平的相关性及二者与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Spearman法分析血清sST2、CCL19水平与PASI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V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sST2、CCL19水平对PV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sST2、CCL19、IL-17A、IL-21、IL-22和IL-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ST2、CCL19、IL-17A、IL-21、IL-22和IL-23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组患者血清中的水平依次升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血清中sST2水平与CCL19水平呈正相关(P<0.05),二者与IL-17A、IL-21、IL-22和IL-23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血清中sST2、CCL19水平与PASI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ST2、CCL19为影响PV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sST2、CCL19水平联合诊断优于各自单独诊断PV(Z=2.71、Z=2.70,均P<0.05)。结论 进展期PV患者血清中的sST2、CCL19水平显著升高,联合二者可为进展期PV的判定提供重要参考。

  • 王欣钰, 张国惠
    摘要 (786) PDF (1091 KB) (125) RichHTML (671)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传统治疗以修复皮肤屏障、外用糖皮质激素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系统治疗、光疗等为主,通常难以达到临床治愈,故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基于A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已应用于AD的临床治疗,但因价格昂贵而受众面小,故学者亦在尝试探索其他治疗方法如中药提取物、变应原免疫治疗和微生态调节等。本文综述AD治疗的新进展。

  • 庄玉晨, 林飞燕, 严婷婷, 孙丹, 林爱清, 何仁亮, 黄莉宁, 朱定衡
    摘要 (729) PDF (1259 KB) (37) RichHTML (603)

    目的 评价抬升联合悬吊术治疗箱车型痤疮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24年1月至5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的箱车型痤疮瘢痕患者共7例,采用自身半脸对照,一侧部位仅行抬升术治疗(抬升组),另一侧部位行抬升术后联合悬吊术治疗(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痤疮瘢痕改善程度,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痤疮瘢痕严重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的患者自评分(联合组:8.54±0.76,抬升组:8.36±0.57,t=-0.52, P=0.614)和医生评分(联合组:8.39±0.99,抬升组:7.96±0.54,t=-1.00,P=0.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联合组患者的自评瘢痕改善程度优于抬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1±1.01比3.40±0.69,t=5.97,P=0.001),医生评分瘢痕改善程度同样优于抬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1.16比3.40±0.96,t=4.69,P=0.003)。联合组的患者自评疗效及医生评价疗效均高于抬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抬升联合悬吊术与抬升术治疗箱车型痤疮瘢痕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前者效果更优。

  • 尚智伟, 汪文翠, 夏丽晔
    摘要 (648) PDF (1452 KB) (179) RichHTML (615)

    目的 观察乌帕替尼治疗重度斑秃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3年3月—2024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12例重度斑秃患者,给予口服乌帕替尼缓释片治疗,1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12周后,脱发严重程度评估工具评分(SALT)≤20分的患者达到10例(83.33%);毛发平均密度由(29.42±3.23)根/0.46 cm2增加至(35.50±2.87)根/0.46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2,P<0.001);毛发平均直径由(39.58±2.35) μm增加至(67.75±6.43)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6,P<0.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乌帕替尼治疗重度斑秃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作为重度斑秃患者新的治疗选择。

  • 李岢贞, 卢安童, 钟伟龙, 于波
    摘要 (643) PDF (481 KB) (57) RichHTML (582)

    长岛型掌跖角化症(NPPK)是一种由SERPINB7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掌跖角化症,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SERPINB7结构和功能异常、环境因素、屏障受损及炎症反应相关。目前NPPK缺乏特异性、标准化治疗,临床上以局部治疗为主,严重者可联合系统药物或手术方式对症处理;针对病因的靶向治疗药物庆大霉素显示出一定的潜力,但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本综述旨在总结NPPK致病基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

  • 沈郝佳, 田勃欣, 吴慧, 何泽枝, 李润祥, 朱慧兰
    摘要 (451) PDF (735 KB) (39) RichHTML (350)

    光动力治疗(PDT)是一种对病变组织有高度选择性兼具美容效果的非侵入性治疗方式,是局部日光性角化病(AK)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然而PDT单次治疗时间长,可存在局部红斑、瘙痒等不良反应。本文主要综述近年PDT应用于AK中的一些新探索,如与不同光源组合、缩短孵育及光照时间、进行预处理等,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优选择。

  • 罗晓佳, 姜福琼, 张耀中, 高健
    摘要 (443) PDF (1359 KB) (46) RichHTML (439)

    近年来已有较多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报道。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可特异性结合白细胞介素4受体亚基α(IL-4Rα),阻断IL-4 和 IL-13 的信号转导,抑制B细胞的增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募集、抑制Th2相关趋化因子功能,从而改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皮损及瘙痒。本文就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类天疱疮的可能机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作一综述。

  • 邱松旺, 赵晓红
    摘要 (386) PDF (704 KB) (313) RichHTML (322)

    目的 探讨以Kano模型为基础的管理配合规范化皮肤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卒中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实施以Kano模型为基础的管理配合规范化皮肤护理干预,两组均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对比两组失禁性皮炎发生情况、舒适度、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失禁性皮炎发生率(8.89%)低于对照组(3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6,P=0.002);观察组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5.56%)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P=0.044)。结论 以Kano模型为基础的管理配合规范化皮肤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急性脑卒中后失禁性皮炎的发生,利于提升患者舒适度,家属满意度较高。

  • 申思, 李周娜, 金哲虎
    摘要 (376) PDF (770 KB) (39) RichHTML (310)

    瘢痕作为术后创伤愈合的终点,可分为生理性瘢痕和病理性瘢痕。术后若瘢痕出现炎症反应失调、创口周围产生异常机械力或缺氧后,术后瘢痕成纤维细胞就会过度增殖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最终形成病理性瘢痕。病理性瘢痕的产生不仅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还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愈。因此,通过封闭血管、调节炎症因子以及减少张力等早期干预措施,可以加速术后瘢痕的成熟过程,并降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率。本文综述早期干预术后瘢痕的方法及其机制,包括术中减张缝合、术后压力及注射疗法、激光以及外用药物,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林艳艳, 董姝言, 王怀玉, 林立航, 肖学敏
    摘要 (359) PDF (1828 KB) (90) RichHTML (315)

    目的 对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患儿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探索NF1的致病基因变异及表型。 方法 应用遗传性皮肤病目标基因外显子测序对3例先证者进行测序。患儿检测出可疑突变类型后,应用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突变位点验证。结果 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均因出生后多发牛奶咖啡斑就诊,均出现腋窝或腹股沟雀斑,其中1例伴发神经纤维瘤,均确诊为NF1。3例均检测到1个NF1基因变异位点,分别为: c.3921delT、c.5206-2A>C、c.893T>G。c.3921delT和c.893T>G未见文献报道,为新发突变。1例患儿的NF1变异遗传自父亲,其余患儿的变异为自发变异。结论 本研究发现2个NF1基因的新发突变,扩充了NF1基因突变致病位点。

  • 曹园园, 袁召君, 靳传洋, 王天姿, 廖晓捷, 刘红
    摘要 (334) PDF (1071 KB) (57) RichHTML (270)

    目的 报道1例掌跖角化病,确定其致病基因,协助临床明确诊断并确定疾病分型。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确定患者的致病突变,应用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的真实性。结果 该患者存在SERINB7基因c.455G>T(p.Gly152Val)和c.796C>T(p.Arg266Ter)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为c.455G>T杂合突变携带者,而无c.796C>T突变,其母为c.796C>T杂合突变而不携带c.455G>T突变。结合患者自幼掌趾弥漫性潮红的临床表现,患者诊断为长岛型掌跖角化病。结论 SERPINB7基因的c.455G>T和c.796C>T复合杂合突变是该例长岛型掌跖角化病患者的致病原因。本研究明确了该患者诊断及疾病分型,并根据患者需要提供了遗传咨询。

  • 王明钰, 扎珍, 白央, 慈仁央吉, 德吉央宗, 罗珍, 罗徐敏, 李锁, 张韡, 索朗曲宗
    摘要 (326) PDF (731 KB) (42) RichHTML (257)

    无创性皮肤功能检测技术由于其方便、快捷、无创等优势,可用于多种常见皮肤病的辅助检查,对指导疾病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皮肤生理功能测试仪是近年来新兴的无创性皮肤功能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经皮失水量(TEWL)、表皮pH值、角质层含水量(SCH)、皮脂含量等对皮肤屏障进行评估。本文阐述和探讨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仪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及实际意义,为其分析皮肤屏障功能与诊疗效果的相关性提供依据。

  • 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皮肤专科分会
    摘要 (317) PDF (893 KB) (90) RichHTML (272)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预计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老年(>60岁)AD的患病率将增加。本共识由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皮肤专科分会牵头,12位专家组成共识编写委员会,主要讨论老年A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特征、临床表现特殊性、外用药物选择、新型系统性药物的地位以及中医中药的具体运用等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推荐意见。通过两轮全体专家在线投票表决,最终形成“强推荐”级意见1条,“推荐”级意见6条。本共识旨在针对老年AD患者的治疗为广大临床工作者作出一定的指引和参考。

  • 王洁仪, 周骋, 姜彬, 于波
    摘要 (296) PDF (2253 KB) (49) RichHTML (236)

    报告1例浅表性血管粘液瘤。患者男,25岁,因左颈部皮下肿物1年就诊。皮肤科检查:患者颈部一突起皮下结节,质地韧,活动性一般。超声检查示无明显血流信号的低回声区。组织病理检查:肿块实质由纤维、脉管及梭形细胞组成,伴广泛粘液样变性。免疫组化染色示波形蛋白及CD34表达阳性。诊断:浅表性血管粘液瘤。手术完整切除,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