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张芳芳,车雅敏,傅志宜
    摘要 (3877) PDF (185 KB) (5992)
    Filaggrin和Caspase-14主要分布于表皮.它们不仅在表皮细胞的分化及皮肤屏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许多皮肤疾病存在一定联系.本文阐述它们在皮肤屏障功能和某些皮肤疾病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预防皮肤损伤及治疗相关皮肤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蔡智波,于娜沙
    摘要 (3626) PDF (170 KB) (5143)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的活性成分是脏器类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血酶、抗炎、保湿、抑制胶原纤维细胞增生、促进透明质酸合成的作用,在皮肤科应用于变态反应性、干燥性、瘢痕增生性等皮肤病.
  • 汤楠,吴艳华,李其林,李慧
    摘要 (3432) PDF (349 KB) (5059)
    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而难治的色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明确。传统医学认为黄褐斑与肝、情志、脾、肾、血瘀等有关,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与紫外线、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现将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陈小红,旷翠娥,韩建德
    摘要 (3509) PDF (607 KB) (4995)
  • 吴志周,祝新,柯建良,黄澍杰
    摘要 (2656) PDF (148 KB) (4100)
    目的:比较TPPA法与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202份性病门诊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用TPPA法和化学发光法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TPPA阳性49例,阳性率24.26%,化学发光法阳性52例,阳性率25.74%.以TPPA法为金标准,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敏感性为94.23%,特异性为98.04%.结论:化学发光法作为国内新开发的梅毒确诊试剂,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可应用于临床.
  • 潘清丽1,2,邵蕾1,2,陈丽洁1,2,王建琴1,2
    摘要 (620) PDF (326 KB) (3955)
    痤疮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不仅与雄激素介导的皮脂腺分泌增加、皮脂成分改变、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及炎症反应有关,遗传因素以及饮食习惯也是痤疮发病的重要因素,饮食因素可经胰岛素及IGF1通过PI3k/Akt 信号通路影响痤疮发病,而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上调转录因子p53被认为是治疗痤疮的关键。本文综述痤疮各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为临床诊治以及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 张堂德,邓俐,王瑞华
    摘要 (3100) PDF (345 KB) (3948)
      外用糖皮质激素;副作用
  • 旷翠娥,陈小红
    摘要 (4435) PDF (282 KB) (3857)
    Th17和Treg细胞是不同于Th1、Th2细胞的CD4+T细胞亚型,两者在分化及功能上相互调节。Th17细胞主要参与炎症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Treg细胞在维持免疫耐受及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Th17和Treg细胞的作用和调节及其与银屑病的关系作一综述,期望可以对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 顾有守
    摘要 (3677) PDF (315 KB) (3775)
  • 彭宇声,陈平姣,曾抗
    摘要 (2204) PDF (1183 KB) (3756)
    报告2例女性外阴血管角皮瘤,患者分别为58岁和69岁,临床表现均为大阴唇出现多个紫红色、蓝黑色类圆形丘疹。病理表现均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增生,真皮浅层可见扩张的血管腔,内充满红细胞。诊断:血管角皮瘤。
  • 郭庆,熊慧
    摘要 (4106) PDF (382 KB) (3637)
  • 周晖,韩建德,曹光玲,章星琪
    摘要 (3638) PDF (155 KB) (3562)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色素脱失性疾病,导致皮损中黑素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迄今尚未明确.该病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功能性黑素细胞凋亡和(或)丢失、神经体液等假说.目前比较推崇的观点是氧化应激在遗传易感个体可能为始动因素,而固有免疫所致炎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这两者均可直接抑制或损害黑素细胞,并通过激发链式适应性免疫反应来清除黑素细胞,诱发白斑.
  • 郭义龙,郑慕雄,许敏鸿
    摘要 (3414) PDF (201 KB) (3558)
    目的:观察中药荆防方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治疗组每日冲服荆防方颗粒,疗程2周;对照组每日口服地氯雷他定5 mg,疗程2周.结果:共观察124例,治疗组63例,对照组6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6%,对照组为8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3.0%,对照组为1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荆防方颗粒是治疗慢性荨麻疹较安全有效的药物.
  • 谢婷,范瑞强,吴盘红
    摘要 (4488) PDF (751 KB) (3526)
    中药抗真菌作用研究历史悠久,从天然中药中寻找筛选抗真菌新药或研发针对耐药白念珠菌的药物,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对白念珠菌的干预作用实验研究进展方面进行了综述。
  • 杨立刚
    摘要 (3097) PDF (352 KB) (3514)
  • 陈永锋
    摘要 (3554) PDF (350 KB) (3501)
  • 叶伟,谭以和,莫家亮
    摘要 (3562) PDF (663 KB) (3496)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采用伊曲康唑胶囊冲击疗法,每日中晚餐各口服200 mg,连用1周,停药3周为一个疗程.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着应用盐酸特比萘芬冲击疗法,每日中晚餐各口服250 mg,连用1周,停药3周为一个疗程.指甲真菌病治疗2个疗程,3、6个月时各复诊一次.趾甲真菌病治疗3个疗程,4、6、9个月时各复诊一次.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3个月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用后随访,实验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疗效确切,二者联用疗效优于单独应用伊曲康唑疗效,两种药物从不同途径抗真菌,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广泛推广.
  • 陆小娟,李其林,黄永华,牛牧
    摘要 (2734) PDF (317 KB) (3475)
    寻常型鱼鳞病(ichthyosis vulgaris,IV)是一种常见的基因遗传性疾病,以干燥,鳞屑为特征,在人类遗传性疾病中占有较高发病率;寻常型鱼鳞病常与其他过敏性疾病相伴随,丝聚合蛋白(filaggrin,FLG)基因的突变导致表皮屏障功能的受损,可加重或者诱发过敏反应。鱼鳞病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目前治疗以外用药为主,主要用润肤剂,因此,进一步探讨寻常型鱼鳞病的发病机制,研制新的、高效的药物,对治疗寻常型鱼鳞病及其相关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
  • 祝新,陈碧云,谭雪玲
    摘要 (3773) PDF (132 KB) (3458)
    目的:观察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方法:80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1%吡美莫司乳膏外用,对照组予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外用,均每日2次,连续4周.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好,副作用少.
  • 吴巧巧,廖绮曼
    摘要 (3364) PDF (137 KB) (3448)
    目的:观察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寻常痤疮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寻常性痤疮患者78例分为两组,分别外用夫西地酸乳膏和口服米诺环素治疗.结果:夫西地酸乳膏在治疗痤疮炎症性皮损1、2和3个月平均皮损减少分别为21.3%、41.8%和60.9%,在治疗1个月与2个月时与内服米诺环素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痤疮非炎症性皮损方面与内服盐酸米诺环素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局部皮肤疼痛、瘙痒.结论:夫西地酸乳膏在治疗痤疮尤其在减少炎症性皮损数量方面有良好疗效,短期无明显不良反应.
  • 蒋冲,邓俐,陈飚,孙乐栋,张堂德
    摘要 (2763) PDF (323 KB) (3287)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患者长期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后血药浓度的变化以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使用他克莫司软膏(0.1%)治疗1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疗程12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治疗一周时和治疗结束后使用ELISA检测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1周时,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为(1.73±0.48)ng/mL,治疗12个月后浓度为(1.07±0.42)ng/m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85,P<0.05);他克莫司软膏使用总量与Th/Ts比值变化量无相关性(r=-0.40,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长期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存在低水平的系统吸收,他克莫司低水平系统暴露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无影响。
  • 梁远飞,邱莉霞,朱红,宋平
    摘要 (4042) PDF (380 KB) (3276)
    目的:了解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转归。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区2004~2011年妊娠隐性梅毒患者的新生儿567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月、第3月、第6月、第9月、第12月、第18月检测其血清RPR/TPPA/19SIgM,对其结果及转阴情况进行分析,并按母亲不同RPR滴度、不同孕期接受治疗以及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接受治疗分别讨论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结果:隐性梅毒孕妇分娩的567例新生儿中,发现先天梅毒10例、梅毒血清学试验全阴性新生儿23例、仅TPPA阳性新生儿102例,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432例,RPR平均转阴时间为(268±208)月、TPPA的平均转阴时间为(525±186)月;母亲RPR低滴度(≤1∶8)组与高滴度(≥1∶16)组的新生儿比较,RPR、TPPA平均转阴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孕期治疗组相比较、新生儿出生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对疑似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隐性梅毒孕妇可致胎传梅毒,孕期及新生儿期的干预可有效防治先天梅毒的发生及发展;排除了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自行转阴,与不同孕期治疗无明显相关性;母亲RPR低滴度可能是保护因素。
  • 蔡川川,陈萍,张萍
    摘要 (4529) PDF (773 KB) (3182)
    比较平阳霉素皮损内注射与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跖疣的疗效。方法:将160例跖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平阳霉素皮损内注射,对照组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1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6月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1月后治疗组痊愈率为77.5%,对照组为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78.75%;6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3.23%,对照组为2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平阳霉素皮损内注射较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跖疣的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 辛甜甜1,2,王晓华2,陈永锋1
    摘要 (3881) PDF (309 KB) (3146)
    银屑病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的疾病,以表皮过度增殖、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分化伴血管增生及皮损处免疫细胞浸润为特征。近来发现了一群独立于Th1、Th2及Th17细胞的新型CD4+记忆性T细胞——Th22细胞,其在银屑病等一些炎症性皮肤病中不同程度升高,使免疫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了解其作用机理或许可开展将其作为一个治疗银屑病的新型靶点的研究。本文就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李影1,2,王柳苑1,辛甜甜1,2,王宇1,杨斌1
    摘要 (2936) PDF (435 KB) (3124)
    报告1例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引起的双下肢溃疡。患者男,64岁,双下肢溃疡伴疼痛反复发作7年,加重伴左下肢肿胀1月余。患者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直服用羟基脲治疗,入院诊断:1.双下肢溃疡;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李张军,王香兰,郭碧蓉,张世萍
    摘要 (3121) PDF (130 KB) (3048)
  • 王晓华1,辛甜甜1,2,陈文静1,陈永锋1,顾有守1
    摘要 (4024) PDF (1423 KB) (3027)
    目的:了解狼疮性脂膜炎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中心皮肤科门诊收治的8例确诊为狼疮性脂膜炎的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皮损好发于头面部、上肢及臀部,临床表现为皮肤萎缩、红斑、皮下结节、浸润性红斑及皮肤破溃。病理的典型改变为皮下脂肪层出现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小叶性脂膜炎。治疗以硫酸羟氯喹单用或合用激素为主,大多数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好。结论:狼疮性脂膜炎较少见,其典型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是诊断的要点,硫酸羟氯喹及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 黄士纲,车雅敏,傅志宜
    摘要 (3459) PDF (187 KB) (3020)
    潜伏梅毒的特点是患者在血清学检测阳性的情况下从未发生任何临床症状或者症状已消失,这往往给临床医师在判断病程及确定治疗方案时带来一定难度.近年来,潜伏梅毒患者大幅上升,且逐渐取代一期梅毒成为了报告病例中的主要梅毒类型.血清学检测对潜伏梅毒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梅毒螺旋体IgM抗体产生的时间较早,可看作是梅毒早期感染并活动的一项血清学标志.本文就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对评估潜伏梅毒传染性的意义做一概述.
  • 章星琪
    摘要 (3004) PDF (335 KB) (2961)
    拔毛癖是由人工性牵拉引起的外伤性脱发,好发于儿童,容易误诊成其他脱发性疾病,尤其是斑秃。皮肤镜、脱发斑病理改变有助于鉴别诊断。本病病因不详,患儿与监护人的沟通不良和学习压力是常见的诱因。现认为本病患者有其心理行为特征,即有具强迫症特点的习惯行为。治疗中可采用行为治疗如强化训练、惩罚、习惯逆转训练等,或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本病复发率较高,监护人的监督和心理引导很有帮助。
  • 王修勇1,2,刁庆春2
    摘要 (2905) PDF (289 KB) (2907)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认为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失衡导致的免疫调节网络异常在A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Treg细胞尤其是CD4+CD25+Tr对于打破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Treg细胞的作用及其与AD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对AD的发病机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