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
期刊
    Loading ...
出版年
    Loading ...
栏目
    Loading ...
文章类型
    Loading ...
期刊分类
    Loading ...
  • 文章
  • 视频
  • 排序
共找到 2436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林雨秋, 聂文佳, 李光, 李世洋
    摘要 (45) PDF (697 KB) (13) RichHTML (30)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目前发现多种受体与痤疮发病相关。组胺受体、雄激素受体、Toll样受体等参与痤疮发病,而这些相关受体的抑制剂可用于痤疮治疗,如抗组胺药可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和皮脂细胞中的角鲨烯、抑制瘢痕;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可抑制下游炎症因子的产生、减少皮脂生成;下调TLRs可抑制炎症及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介导炎症反应以及与皮脂分泌相关的受体在痤疮中的作用。

  • 郭靖雪, 刘永生, 杨雪滢, 李娇娇, 李丹, 李逸群, 李艳飞, 张俊晶
    摘要 (46) PDF (699 KB) (3) RichHTML (32)

    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在近年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机器学习技术在炎症性皮肤疾病的筛查诊断、管理监测、分类评估和治疗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精准医学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就机器学习在特应性皮炎、痤疮、银屑病等炎症性皮肤疾病中的预测模型、早期诊断模型、病情程度评估模型、鉴别诊断模型、自动评分模型、预后评估模型、疾病分类模型等进行综述,探讨机器学习在炎症性皮肤病的应用进展,并为其精准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思路。

  • 王明欣, 董丽萍, 肖风丽
    摘要 (39) PDF (693 KB) (9) RichHTML (28)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由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共同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前列腺素(PG)作为关键脂质介质,在AD中发挥复杂调控作用。本文系统总结前列腺素D2(PGD2)、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I2(PGI2)及血栓素A2(TXA2)在AD中的双重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其中,PGD2经DP1/CRTH2受体双向调控屏障修复与2型炎症反应;PGE2一方面可抑制异常炎症及免疫反应,另一方面诱导瘙痒并破坏表皮屏障;PGI2经IP受体维持免疫稳态;TXA2介导TP受体促进瘙痒及炎症,且与AD早期发病风险相关。目前尽管靶向PG通路的药物在动物模型中展现出潜力,但临床试验效果有限。

  • 黄曼旎, 叶倩如, 熊春萍
    摘要 (46) PDF (965 KB) (10) RichHTML (33)

    报告缺铁性贫血相关性脱发1例。患者女,25岁,因脱发1年余就诊。皮肤科检查见头顶部毛发稀疏。皮肤镜下见顶部毛发密度降低,发干干枯、发黄,可见部分毛发折断。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75 g/L,红细胞平均体积52.4 fL,红细胞平均Hb含量15.6 pg,红细胞平均Hb浓度298 g/L,血清铁2.9 μmol/L,血清总铁结合力94.4 μmol/L,铁蛋白3.22 ng/mL。诊断:缺铁性贫血相关性脱发。予口服补铁治疗4个月后患者顶部毛发逐渐增多,恢复正常外观。

  • 孙菲菲, 邱小叶, 潘付堂
    摘要 (46) PDF (3959 KB) (5) RichHTML (33)

    报告托法替布成功治疗度普利尤单抗诱发的银屑病及斑秃1例。患者女,33岁,因全身反复红斑伴瘙痒10年余就诊。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皮肤干燥,泛发红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褶皱部位明显。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20.4%),免疫球蛋白IgE升高(14 718 g/L)。诊断:特应性皮炎。因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系统用糖皮质激素减量困难),予度普利尤单抗治疗(600 mg首次,300 mg 每2周1次),特应性皮炎好转,1个月后腹部及股部出现银屑病样皮损,2个月后头皮出现斑秃。为维持治疗,并控制不良反应,改用JAK抑制剂托法替布5 mg每日2次治疗,3个月后患者银屑病皮损消退,眉毛及头发可见新生发,毛发恢复正常。随访1年特应性皮炎未复发。

  • 刘宏杰, 王俊霖, 李薇, 王琳, 杨霄, 张兴伟, 文翔, 蒋献, 闫薇
    摘要 (42) PDF (723 KB) (14) RichHTML (30)

    皮肤病理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大纲要求方能保证教学质量。优秀的大纲对提高培训质量非常重要。本研究在分析2版教学大纲的演变后,基于临床教学实践对大纲修订及落实大纲的举措提出建议。大纲修订方面包括:①调整需掌握的疾病种类,纳入青斑样血管病、蕈样肉芽肿和麻风,替换掉虫咬皮炎、多形红斑和黑变病,陈述调整的理由;②增加对直接免疫荧光的教学要求;③明确需掌握的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种类;④识图考核与病理文字描述考核并重等。落实大纲举措方面包括:①提出目前皮肤病理教学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学师资分布不均衡、住院医师基础知识较薄弱且学习动力不足,以及缺乏持续性的皮肤病理教学体系;②对应策略包括建立皮肤病理区域协同培养机制、在阅片带教中使用大体模式教学法、举办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大赛及开展每周皮肤病理组会学习新近的典型案例。

  • 利超强, 梅杰, 彭云, 陈发颖
    摘要 (44) PDF (684 KB) (7) RichHTML (30)

    目的 分析在校大中专院校学生梅毒知识知晓率及性行为特征情况,为制定学生群体的性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23—2024年通过方便抽样方式抽取肇庆市内26个大中专院校开展调查,由学校抽取部分学生接受性病防治知识培训,在培训前自愿进行匿名电子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梅毒知识和性行为相关信息,采用卡方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共调查在校大中专学生2 787人,其中发生过性行为256人,占9.19%;梅毒知识知晓率为66.09%,女性知晓率(68.10%)高于男性(62.84%),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知晓率(74.09%)高于非医学相关专业(63.63%),不同性别、专业、学历、生源地等学生的梅毒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婚前性行为、婚前同居和一夜情等持不同态度学生的梅毒知识知晓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性取向、年级和恋爱次数的学生在是否发生性行为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校大中专学生梅毒知识知晓率有待提高,男生、低学历、农村户籍和同性恋者是重点关注对象,应根据在校大中专学生的特点开展更多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

  • 任孙, 吴婷婷, 闵玮
    摘要 (55) PDF (686 KB) (19) RichHTML (41)

    目的 探讨荨麻疹与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的分布情况,为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酶免疫印迹法对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就诊的280例荨麻疹患者和28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实施sIgE检测,比较两者间过敏原分布的共性与差异性,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荨麻疹患者sIgE总阳性率为90.35%,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分别为76.43%和46.07%。最常见的过敏原是屋尘螨/粉尘螨、蟑螂和混合草。过敏性鼻炎患者sIgE总阳性率为91.13%,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分别为81.21%和46.81%。最常见的过敏原是屋尘螨/粉尘螨、蟑螂和矮豚草。过敏性鼻炎患者对狗毛皮屑、葎草、牛肉和苋的sIgE阳性率高于荨麻疹患者,而荨麻疹患者对树花粉组合和虾的sIgE阳性率高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荨麻疹和过敏性鼻炎患者过敏原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均主要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且最常见的过敏原为屋尘螨/粉尘螨和蟑螂。

  • 伍方佩, 张超
    摘要 (39) PDF (747 KB) (11) RichHTML (27)

    目的 分析色素性与经典扁平苔藓的皮肤镜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35例扁平苔藓患者(色素性扁平苔藓18例,经典扁平苔藓17例),收集其组织病理结果以及皮肤镜影像,对比二者皮肤镜特征。结果 经病理学检查,35例扁平苔藓患者共检出113处皮损,其中80处为经典扁平苔藓,33处为色素性扁平苔藓。经皮肤镜检查,经典扁平苔藓威克姆(Wickham)纹形态中的网状、环状结构以及颜色中的白色、黄白色明显多于色素性扁平苔藓,蓝灰色色素结构少于色素性扁平苔藓;色素模式下,经典扁平苔藓中点状/球状、毛囊角栓明显少于色素性扁平苔藓;点状、线状、球状血管形态及Wickham纹周围放射状血管分布明显多于色素性扁平苔藓,但弥漫性血管分布少于色素性扁平苔藓(均P<0.05)。色素性扁平苔藓皮肤镜下见白色宽窄不一的条纹,有光泽,边缘可见散在分布、大小基本一致的色素点及球状或放射状血管;经典扁平苔藓皮肤镜下见红色背景,边界尚清,白色宽窄不一的WS纹(白色条纹),WS周边放射状红线(线状血管)。结论 色素性与经典扁平苔藓皮肤镜特征明显,皮肤镜可有效辨别二者。

  • 宋瑞红, 陈胜江
    摘要 (45) PDF (893 KB) (5) RichHTML (30)

    目的 探讨角化棘皮瘤的高频超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 年10月—2024年7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高频超声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2例角化棘皮瘤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总结其特征性改变。结果 角化棘皮瘤多见于男性(73.08%),好发于头面部(57.69%),其次为四肢(28.85%),病灶突出于体表(96.15%),表面可见溃疡(51.92%)。该病高频超声表现为低回声结节(100%),形态规则(88.46%)或不规则(11.64%),内回声均匀(57.69%)或不均匀(42.31%),不均匀者内可见点状钙化强回声,基底部位于真皮层(100%),边界清晰 (61.54%)或不清晰(38.46%),部分伴有后方回声衰减(51.92%),病灶生长方式可为平行型(38.46%)、内收型(34.62%)、扩大型(26.92%),Alder分级0~Ⅲ级。结论 角化棘皮瘤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高频超声可较理想显示病灶内部及周边组织回声特点、浸润层次、生长方式等重要信息,为临床术前诊断和分期提供重要依据。

  • 高平平, 张小龙, 孙喆, 张冉, 王静
    摘要 (57) PDF (867 KB) (14) RichHTML (36)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探讨神经梅毒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4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收治住院的264例梅毒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神经梅毒(NS)组80例、梅毒(非NS)组184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清和脑脊液实验室检测结果,将结果显示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及预测准确性分析。结果 与非NS组患者相比,NS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血糖、血清ALT、总胆红素、肌酐均高于梅毒组,其中血清ALT、总胆红素和肌酐虽然有所差异,但基本在正常参考范围波动。两组患者的脑脊液TPPA阳性率、TRUST阳性率、白蛋白、白细胞、IgG、潘氏试验阳性率、白蛋白商数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糖、脑脊液白蛋白、白细胞、IgG、潘氏实验阳性及白蛋白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脑脊液白蛋白、白细胞、IgG及白蛋白商数AUC及敏感值均较高。结论 男性、年龄及血糖浓度增加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神经梅毒,脑脊液白蛋白、白细胞、IgG、潘氏实验阳性及白蛋白商数可用于提高NS诊断阳性率。其中脑脊液IgG诊断敏感性最高。可积极行脑脊液穿刺检查以早日发现神经梅毒,早治疗。

  • 卞坤鹏, 翟伟, 黄宇锋, 闫家笛, 梁丽丽
    摘要 (54) PDF (1739 KB) (8) RichHTML (40)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PT2)、白细胞介素-23(IL-23)以及几丁质酶3样蛋白1(YKL-40)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9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病例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将病例组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比较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间、不同疾病活动性患者间血清ANGPT2、IL-23及YKL-40水平差异,分析血清ANGPT2、IL-23及YKL-40及其联合检测对寻常型银屑病疾病活动性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清ANGPT2、IL-23及YKL-40水平明显增高(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NGPT2、IL-23及YKL-40水平升高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相关(P<0.05)。重度组血清ANGPT2、IL-23及YKL-40水平均高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5);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ANGPT2、IL-23及YKL-40水平升高与疾病活动程度增加有关(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血清ANGPT2、IL-23水平与YKL-40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0.81,均P<0.001);ROC曲线显示血清ANGPT2、IL-23、YKL-40对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疾病活动度具有诊断价值,联合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血清ANGPT2、IL-23、YKL-40水平呈升高状态,且随着病情的恶化,水平升高;三者联合对寻常型银屑病活动诊断价值最高。

  • 刘萍, 任世菊, 曾奇峰, 蔡敏, 刁庆春, 王禹毅
    摘要 (78) PDF (685 KB) (32) RichHTML (39)

    妊娠特应性皮疹(AEP)是妊娠期最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湿疹型或痒疹型皮损,多发生于妊娠早中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涉及妊娠期Th2免疫优势、表皮屏障功能障碍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病史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需与其他妊娠相关皮肤病如妊娠性类天疱疮等相鉴别。治疗上强调个体化方案,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外用保湿剂和弱效糖皮质激素为基础治疗,光疗适用于顽固性病例;系统治疗中,环孢素可作为一线免疫抑制剂,而甲氨蝶呤等药物明确禁忌。近年来,JAK抑制剂(如巴瑞替尼)和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在AEP治疗中展现出潜力,但其妊娠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评估。临床决策需权衡疾病控制与胎儿风险,未来需更多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以优化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AEP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

  • 王小燕, 张颖鹏
    摘要 (77) PDF (688 KB) (29) RichHTML (40)

    玫瑰痤疮是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大约6%~72%的患者会累及眼部。眼型玫瑰痤疮和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相似,涉及免疫反应和神经血管功能失调,眼部微生物组的改变导致炎症和睑板腺功能障碍等,其常见的眼部特征有结膜炎、眼睑炎、角膜炎、睑缘毛细血管扩张等,但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尤其是儿童眼睑角结膜炎,在缺乏皮肤表现时易误诊和漏诊。目前其治疗强调循序渐进,更多为经验性对症处理,需探索高效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诊疗等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眼型玫瑰痤疮的认识。

  • 何蒙文, 麦思恩, 马寒
    摘要 (90) PDF (700 KB) (28) RichHTML (48)

    甲病的诊断往往依赖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而近年来在皮肤病诊断领域中取得显著进展的人工智能(AI)技术,在甲病的识别和辅助诊断方面同样前景广阔。本文总结了甲病的图像特征(如颜色与形态变化)及其对图像处理算法提出的要求,并综述了常见甲病中 AI 模型的应用实例。针对甲真菌病,多项研究已开发多种基于不同图像类型的 AI 诊断模型;在甲银屑病中应用的AI模型则主要关注于甲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自动化;而针对甲黑线疾病的相关AI模型则通过分割和(或)分类的方式实现疾病识别。此外,除了甲疾病,AI模型还可通过分析甲图像中的微血管和血红蛋白变化,辅助诊断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尽管现有模型各有局限,但随着高质量数据集的积累、算法的不断优化和临床应用规范的完善,AI有望成为甲病辅助诊断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 汪昕, 荣建, 李姚瑶, 宋玫
    摘要 (90) PDF (1217 KB) (37) RichHTML (48)

    报告鼻头部汗孔样汗腺瘤1例。患者男,64岁,因鼻尖部皮下肿物进行性增大2年就诊。皮肤科检查:鼻尖部可触及一大小约1.2 cm×1.2 cm皮下肿物,肿物略隆起皮面约0.3 cm,表面光滑,质软,无皲裂、脱屑,与周围皮肤组织边界较清楚,可触及波动感,无触痛,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无法推动。门诊浅表肿物彩超示:鼻尖部皮下囊性肿物,考虑皮脂腺囊肿。皮损组织病理示:瘤组织见大量导管构成。小腺管密集增生,部分腺腔内可见分泌物,形成瘤样结节,周边细胞不呈栅栏状排列,无明显收缩间隙,肿瘤细胞主要为小立方形细胞,形态温和,胞浆淡粉染。诊断:汗孔样汗腺瘤。治疗:局麻下手术完整切除。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随访1年无恶变复发情况。

  • 桂禹, 陈家杰, 余恕玲, 刘思琦, 刘盛秀
    摘要 (73) PDF (1200 KB) (23) RichHTML (40)

    报告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诊断播散性带状疱疹1例。患者女,74岁,因腹痛腹胀1周就诊。患者2个月前确诊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予以免疫抑制治疗。1周前出现不明原因腹痛,入院后予以多种治疗后腹痛症状未见改善,送检腹水病原微生物DNA测序提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 d后患者左下肢出现条带状簇集性血疱伴疼痛。诊断:播散性带状疱疹。经积极治疗后效果不佳,患者未进一步治疗,目前已失访。

  • 王佳孑, 元星花, 金哲虎
    摘要 (78) PDF (652 KB) (44) RichHTML (36)

    皮肤病种类繁多,且多数具有难治愈及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传统的皮肤科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慢病管理模式是由医护人员通过系统、长期的管理来提高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本研究以银屑病为例,将慢病管理模式应用于皮肤科临床教学中,强调学生全程跟随教师对慢病患者进行管理,包括初诊患者的疾病评估与建档、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与安全性的评估、共病管理,以及强调健康教育,通过理论教学、案例研讨和实践操作加强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促进慢病管理模式的完善,并为提升皮肤科临床教学成效提供新方法。

  • 彭嘉俊, 何婉苹, 杨韵青, 钟雪莲, 罗权, 叶兴东
    摘要 (195) PDF (673 KB) (37) RichHTML (152)

    目的 了解广州市梅毒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模块采集2004—2023年广州市的梅毒病例数据,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2004—2023年,广州市梅毒报告总发病率由19.25/10万上升到63.22/10万(AAPC=6.23%,P<0.001);早期梅毒报告发病率由12.46/10万下降到6.73/10万(AAPC=-2.07%,P=0.116);三期梅毒报告发病率由0.13/10万上升到0.21/10万(AAPC=1.77%,P=0.343);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由0.97/10万下降到0.02/10万(AAPC=-23.03%,P<0.001);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由5.70/10万上升到56.26/10万(AAPC=12.58%,P<0.001);男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3.79/10万上升到67.74/10万(AAPC=5.03%,P<0.001);女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1.28/10万上升到58.22/10万(AAPC=5.06%,P<0.001)。10~19岁年龄组年均增幅最大(AAPC=17.23%,P<0.001)。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梅毒报告发病率AAPC分别为6.33%(Z=4.24,P<0.001)、7.03%(Z=7.32,P<0.001)。结论 2004—2023年广州市梅毒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趋于平稳,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早期梅毒、胎传梅毒呈下降趋势,隐性梅毒总体发病趋势上升。应继续增强居民的梅毒预防意识,重点关注梅毒患病低龄化趋势,扩大重点人群梅毒筛查,做到早发现、规范治疗和报告,以控制梅毒疫情蔓延。

  • 吴淑萍, 侯琨, 周武, 秦媛, 龚海波
    摘要 (82) PDF (670 KB) (26) RichHTML (34)

    目的 构建皮瓣修复恶性黑色素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敏感指标体系。方法 成立研究小组,通过文献检索、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模型,确立皮瓣修复恶性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护理敏感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均为0.927,积极系数均为100%。两轮函询的结构、过程和结果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经过连续两轮的专家函询,最终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的皮瓣修复恶性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护理敏感指标体系。所有指标的重要性均超过4.0分、变异系数均低于0.25。结论 构建的皮瓣修复恶性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护理敏感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护理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估工具。

  • 侯晶梅, 杨艳萍, 蒲小霞, 李云凤, 宋洪彬, 杨瑞
    摘要 (66) PDF (660 KB) (24) RichHTML (31)

    目的 观察35%果酸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β乳膏治疗面部扁平疣的疗效。方法 纳入2023年1—12月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的71例扁平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给予35%果酸治疗,每2周1次,同时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β乳膏,每天4次;对照组仅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β乳膏外用,每天4次。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若皮损全部消退,即停止治疗,最长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皮损的消退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最终完成观察35例,其中治愈2例,显效25例,总有效率为77.14% (27/35)。对照组最终完成观察35例,其中治愈1例,显效14例,总有效率为42.86%(15/35)。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hi$2=8.57,P=0.003)。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11.43%)略低于对照组(2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2)。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35%果酸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β乳膏可有效治疗面部扁平疣,不良反应少。

  • 张青华, 黄尾全, 张弦, 司卫振, 钟静
    摘要 (82) PDF (1071 KB) (34) RichHTML (44)

    目的 分析氨甲环酸(TXA)联合Q开关激光和果酸换肤术治疗稳定期黄褐斑的疗效。方法 招募稳定期黄褐斑患者93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A组(口服TXA +果酸换肤术)31例,B组(口服TXA +Q开关激光)32例,C组(口服TXA+Q开关激光+果酸换肤术)30例,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后,C组治疗总有效率(80.00%)显著高于A组(29.03%)、B组(5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皮损颜色、皮损面积、mMASI评分较A组和B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氨甲环酸联合Q开关激光和果酸换肤术治疗稳定期黄褐斑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 刘丹, 宫灿仪, 许静, 文思, 吴兆基, 何皎, 夏笔军
    摘要 (90) PDF (1137 KB) (22) RichHTML (54)

    目的 研究青黄软膏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2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青黄软膏组、阳性组、基质组,每组5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每天外涂5%咪喹莫特乳膏1次,连续7 d,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青黄软膏组、阳性组分别于第1天外涂青黄软膏、丙酸氯倍他索尿素乳膏,基质组外涂不含药物的基质,共7 d。每天观察小鼠背部红斑、鳞屑及皮肤厚度等改变,记录PASI 评分。第8天测量各组小鼠背部皮肤含水量(SC)、透皮失水量(TEWL)及pH值。取背部皮肤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计算脾脏指数。荧光定量PCR测定皮损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IL-6、IL-17、IL-23、IFN-γ mRNA的表达量。结果 从第2天起,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背部开始出现红斑、鳞屑、皮损增厚,青黄软膏组较模型组严重程度减轻。皮损组织病理检测显示:相对模型组,青黄软膏组小鼠表皮增厚程度减少,角化过度、角化不全、炎性细胞减少。青黄软膏组小鼠PASI评分较模型组、基质组明显降低,但与阳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1)。与模型组比较,青黄软膏组小鼠SC值升高,TEWL值降低,脾脏指数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6、IL-17、IL-23、IFN-γ mRNA的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青黄软膏组与阳性组比较,TNF-α、IL-17、IL-23 mRNA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5组间pH值(F=1.22, P=0.335)、IFN-γ mRNA的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F=2.49,P=0.088)。结论 青黄软膏对银屑病小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改善皮肤屏障功能、调节免疫,抑制Th1/Th17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 ALHEJAIRI Rehab, MOHAMMED Abaker Ahmed Alnour Ruaa, ALA’A Suwait Deeb Al Suwait, 陈永锋
    摘要 (146) PDF (1114 KB) (48) RichHTML (79)

    本研究采用荟萃分析评估了氨甲环酸(TXA)在治疗黄褐斑中的有效性,旨在比较TXA与其他疗法在治疗黄褐斑方面的疗效。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皮肤病,以色素沉着过度为特征,形成浅至深色斑块,在Fitzpatrick皮肤类型为Ⅲ至Ⅵ的个体中最为常见。黄褐斑病因不明,常受过度日晒和荷尔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且容易复发,其治疗对临床医生是一个重大挑战。因此,该病的管理策略对于实现持久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MEDLINE、EMBASE、Google学术和Cochrane等数据库对TXT治疗黄褐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了系统回顾,共纳入10项研究,涵盖455例参与者,分析包括了口服、外用和注射形式的TXA,治疗持续时间从8周到1年不等。使用随机效应模型的汇总结果表明,中等效应大小为0.477,表明TXA在降低黄褐斑严重程度方面的疗效。然而,高度异质性(I2=97.62%)反映了研究方案、TXA给药方法和患者人口统计学的差异。

  • 孙圆圆, 杨昱莹, 付文静
    摘要 (198) PDF (450 KB) (57) RichHTML (134)

    反常性痤疮又名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顽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急性期疼痛症状显著,慢性病灶则可造成毁形。然而,本病传统治疗常难获满意疗效。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研究和认识的深入,大量新型药物应运而生,包括不良反应更轻的新型抗菌药物、靶向疾病炎症过程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新型内分泌调节药物及局部注射药物。本文梳理反常性痤疮最新的药物治疗进展,为该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李思佳, 曹哲嘉, 郑思齐, 程淑琼, 钟美珍, 郑跃, 黄晓雯
    摘要 (168) PDF (442 KB) (32) RichHTML (129)

    银屑病常伴发代谢紊乱,并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有效管理代谢紊乱并针对不同代谢性共病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延缓疾病进展、优化银屑病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可用于评估银屑病患者代谢状态及其合并代谢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仍较为有限。银屑病与代谢紊乱的双向关联主要源于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导致疾病过程的共同激活。本文综述银屑病相关代谢性共病的类型,并详细探讨潜在生物标志物以及分子机制,以期为银屑病合并代谢共病的诊断、风险评估及个体化干预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临床策略。

  • 佘昕妍, 林秀球, 李阳, 林俊杰, 王晓华, 敖贤
    摘要 (157) PDF (1140 KB) (33) RichHTML (111)

    本文系统综述麻风反应(LR)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及风险因素、临床表现、诊疗策略和可用于预测的生物标志物。通过整合流行病学数据,发现全球约50%麻风病患者在多药物疗法(MDT)后仍发生LR,其中Ⅰ型(T1R)和Ⅱ型(T2R)麻风反应的遗传易感性分别与TNFSF15-TNFSF8基因座多态性(如SNP rs6478108)及TLR9IL-6基因变异等显著相关。免疫机制研究表明,T1R由Th1/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级联反应驱动,而T2R以免疫复合物沉积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研究进一步提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D86/CD80/CD40表达水平和抗PGL-1可作为早期预测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临床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和沙利度胺为一线方案,难治性病例可通过其他药物(如甲氨蝶呤、TNF-α抑制剂等)改善预后。本综述为LR的诊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强调研究新型生物标志物对预测LR、降低畸残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对发展中国家麻风病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 景晓蕾, 孟昭影, 朱燕
    摘要 (155) PDF (768 KB) (26) RichHTML (105)

    报告1例司库奇尤单抗治疗重度斑块状银屑病伴HIV感染。患者男,62岁,因全身红斑鳞屑伴瘙痒9年,加重4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皮疹泛发全身,受累面积约为70%;头皮、四肢伸侧可见境界清楚、大小不等的浸润性暗红斑,表面覆有白色蛎壳样鳞屑,周围有明显红晕,头皮处多个鳞屑性红斑,呈束状发;肘部、小腿胫前、腰骶及侧腰部等处皮疹融合成大片,手背、指背、手腕等处皮损浸润增厚;蜡滴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征均阳性。双手腕关节有压痛,右手指指间关节轻度肿胀疼痛,活动有不适。患者既往确诊为HIV感染、梅毒。实验室检查:HIV抗体初筛及确认试验(+),CD4+T细胞:272 cells/μL,CD8+T细胞:225 cells/μL,CD4+T/CD8+T:1.21。TPPA(+),RPR(-)。诊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银屑病性关节炎;HIV感染。予司库奇尤单抗联合外用药膏治疗12周后,皮损基本消退,仅遗留淡褐色色素沉着。随访32周无复发。

  • 陈琳, 徐敏, 郭庆, 罗益金
    摘要 (158) PDF (8190 KB) (24) RichHTML (107)

    报道1例以大疱性皮损为首诊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男,62岁,因反复臀部和四肢疼痛性、紧张性水疱、血疱9个月余就诊。皮肤科检查:四肢紧张性大疱,轻触痛,部分为血疱,可见糜烂面及痂皮,尼氏征(-)。患者于外院多次行组织病理活检提示表皮下大疱,免疫荧光检查均为阴性。患者半年前出现盆骨、腰椎骨折。1个月前于外院被诊断“支气管扩张并感染、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中度贫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下血疱,疱液内、真皮浅层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IgG、IgA、IgM、C3(-)。免疫组化提示疱周λ轻链染色弱(+),κ轻链染色(-)。刚果红染色:淀粉样物质(-)。进一步的血清和尿免疫电泳提示λ轻链和λ游离轻链(+)。骨髓组织病理符合浆细胞肿瘤。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予甲强龙20 mg 每日1次,并予鲑鱼降钙素注射液降钙,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抗感染。患者2 d后无明显诱因出现脑梗,2周后电话随访已去世。

  • 邢可, 刘怡, 侯楠, 张海洋
    摘要 (157) PDF (5031 KB) (18) RichHTML (102)

    目的 采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研究特应性皮炎(AD)与感染性胃肠炎的因果关系,以警惕AD患者发生感染性胃肠炎的可能。方法 基于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汇总数据,选择相互独立且与AD及感染性胃肠炎高度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利用逆方差加权(IVW)、MR Egger法、加权中位数、加权模式和简单模式进行MR分析。采用Cochran Q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孟德尔随机多态性残差和离群值检验、MR Egger截距测试进行多效性分析,“留一法”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作为效应指标对AD及感染性胃肠炎的双向因果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IVW分析表明AD可增加感染性胃肠炎的患病风险(OR=1.030,95%CI:1.006~1.056,P=0.015),加权中位数法亦证实该结果。在反向MR分析中,IVW分析(OR:1.111,95%CI:0.910~1.357,P=0.299)、简单模式、加权模式、加权中位数法、MR Egger法提示没有证据表明感染性胃肠炎会增加AD的发病风险。结论 AD与感染性胃肠炎的风险增加有显著的因果关系,但研究未发现感染性胃肠炎导致AD风险增加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