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尚智伟,冯海瑕,赵冰洁
    摘要 (612) PDF (1551 KB) (620)
    目的 观察不同深度微针联合外用米诺地尔酊治疗男性雄激素性脱发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男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n=30)、B组(n=30)和C组(n=30)。A组仅外用5%米诺地尔酊治疗,B组予0.5 mm深度电动微针针刺联合外用米诺地尔酊治疗;C组予1 mm深度电动微针针刺联合外用米诺地尔酊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毛发密度、毛发直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B组和C组均明显优于A组(均P<0.05)。B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自我评估头发生长改善评分均明显优于A组(均P<0.05)。A、B、C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6.67%和26.67%,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X2=6.92,P=0.031)。结论 0.5 mm深度微针针刺联合外用米诺地尔酊治疗男性雄激素性脱发疗效显著,安全性好,是男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新的治疗选择。
  • 刘晓明
    摘要 (1286) PDF (1105 KB) (532) RichHTML (1384)

    银屑病生物制剂的问世推动了各国指南的制定和更新。本文就银屑病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和生物制剂应用,解读了具有权威性的中国、美国、欧洲、亚洲、英国及法国银屑病诊疗指南和银屑病生物制剂诊疗指南,分析和归纳了各国指南的基本用药原则和差异,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选择和应用生物制剂,避免出现继发失效和严重不良事件。

  • 向志,郝志敏,崔盘根,宗文凯
    摘要 (301) PDF (1082 KB) (428)
    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其发病与IL-23/Th17反应轴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提出肠道-微生物-皮肤轴与银屑病发病有关,银屑病患者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导致有益共生菌减少和菌群多样性下降,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菌群移位、诱导Th1和Th17细胞过度活化、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等多种机制参与银屑病发病。通过肠道微生态重建包括口服益生菌和粪菌移植等可以缓解银屑病,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本文主要针对肠道菌群与银屑病的相关性及潜在机制予以综述,以期为在银屑病患者中开展肠道菌群的研究及相关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新靶点。
  • 王佳丽, 程丹彤, 罗娜娜, 郝平生
    摘要 (1037) PDF (733 KB) (424) RichHTML (853)

    斑秃是临床上常见的非瘢痕性脱发,严重者可出现全秃、普秃。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面临诸多困难,存在传统治疗方式治疗中重度斑秃欠佳、不同斑秃患者因发病机制不同存在疗效差异、治疗效果很好的普秃患者存在斑秃复发的风险等问题,患者精神压力大。随着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在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的广泛应用,斑秃的靶向治疗正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本文综述斑秃免疫发病机制与靶向治疗进展,探讨治疗新思路。

  • 李小燕1,聂磊1,郭伟1,李琛1,孙波1,陈春瑞1,程绍航2,郑恒3
    摘要 (360) PDF (1018 KB) (398)
    目的 比较黄金微针射频与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不同类型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2019年8月—2021年8月诊治的80例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黄金微针射频治疗;对照组采用超脉冲CO2 点阵激光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按临床亚型(V型、U型和M型)对患者进行分类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痤疮瘢痕临床评分量表(ECCA)权重评分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 P=0.644)。 两组患者总体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9,P=0.176)。两组瘢痕亚型比较,治疗组M型瘢痕疗效较好(t=2.34, P<0.05),对照组V型瘢痕疗效较好(t=-2.36, P<0.05),而两组U型瘢痕疗效无明显差异(t=0.24, 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疼痛程度、术后红肿期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痂皮脱落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黄金微针射频与CO2点阵激光均能有效地改善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其中前者对M型瘢痕疗效显著,后者对V型瘢痕疗效显著。提示临床工作中可对痤疮瘢痕进行亚型分析,进而选择性治疗,必要时可联合治疗,起到协同作用。
  • 赖惠君1,2,杨岚2,3,游馥榕2,3,马萍萍3,郭红卫1
    摘要 (294) PDF (957 KB) (382)
    毛囊间充质干细胞(HF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再生能力、高度增殖潜能、可多向分化且来源丰富的慢周期标记滞留细胞,可促进表皮、毛囊和皮脂腺再生。得益于其来源丰富、易获得、可于体外扩增、无需基因操作、不会形成肿瘤和无伦理限制等特点,毛囊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具有重要优势。Wnt、Shh、Notch和BMP等信号通路之间的协同和拮抗作用在干细胞稳态调节、表皮发育和毛囊再生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途径的失调可能导致毛发脱落或者肿瘤的发生。本文综述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类及其特异性生物标记物、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化以及影响毛发再生的生物分子途径,为毛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和靶点。
  • 李秀珍,徐秀莲
    摘要 (190) PDF (377 KB) (376)
    白癜风是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疾病,儿童白癜风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伴发疾病等方面有一定的特异性。另外,考虑儿童生长发育阶段的特殊性,儿童白癜风的治疗选择也不同于成人。尽管目前儿童白癜风的治疗仍以传统疗法为主,应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衍生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方法治疗白癜风在疗效方面仍具有局限性。因此包括Janus激酶抑制剂、阿法诺肽、前列腺素类似物等在内的新兴疗法被尝试引入白癜风的治疗中,未来有望应用于儿童群体。因此,本文结合儿童白癜风的特点、国内外指南及临床试验,对儿童白癜风的一般治疗及新兴治疗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吴慧1,李润祥2,朱慧兰2
    摘要 (235) PDF (383 KB) (361)
    富血小板血浆(PRP)富含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基质合成、组织再生与修复等作用。其制作过程虽不复杂,但全球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制作标准。 近年来已有多个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PRP治疗雄激素型脱发(AGA)有效且安全。治疗方法除了单纯头皮下注射PRP,还衍生出PRP联合微针、药物、脂肪移植、低能量激光疗法、非剥脱性Er:YAG等。本文整理分析近年来相关文献及实验,综述PRP在治疗AGA的作用机制、制备方法、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理论及实践依据。
  • 汪雅琳,陈蕾
    摘要 (289) PDF (794 KB) (354)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近年来有较多临床及临床前的研究探索了该药在治疗毛发疾病的疗效。二甲双胍可通过降低循环中胰岛素浓度、抑制雄激素水平改善高雄激素血症所致多毛症。此外,该药还可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等多种作用机制促进头皮毛发再生,对休止期脱发及瘢痕性脱发有治疗作用。本文就二甲双胍在毛发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潜在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陈易1,李吉洪2,李孟徐1,李泳蓉1,张家瑜2,王燕1
    摘要 (240) PDF (490 KB) (340)
    色素性皮肤病疗程长,患者长期口服药物易引起诸多不良反应,而外用药物因皮肤渗透性差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可穿透角质层开创多个可逆性微通道,显著提高治疗药物的渗透性,具有局部靶向性好、给药可控可持续、避免胃肠刺激和肝脏首过效应等优势。临床已尝试用于黄褐斑、白癜风和黑眼圈等色素性皮肤病的治疗。本文对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的机制及其在黄褐斑、白癜风和黑眼圈等色素性皮肤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依据。
  • 唐志铭, 荆梦晴, 单霄, 陆鹭, 李洁
    摘要 (357) PDF (789 KB) (331) RichHTML (228)

    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本1(nuclear-enriched abundant transcript 1,NEAT1)可通过参与核旁斑形成、充当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表观遗传修饰等途径调控基因表达,从而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细胞增殖分化等生理和病理学过程,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LncRNA NEAT1在银屑病及其共病中表达明显升高,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LncRNA NEAT1概况、在银屑病及其共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佘昕妍, 欧敏, 李阳, 林秀球, 林俊杰, 谢凯, 王晓华
    摘要 (731) PDF (1817 KB) (327) RichHTML (624)

    目的 探究瘦素对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皮肤炎症的影响。方法 选用敲除瘦素基因(ob/ob)的肥胖小鼠与正常对照(wt)小鼠各8只,各分为2组,共4组:ob/ob-IMQ、ob/ob-凡士林、wt-IMQ、wt-凡士林,每组4只。ob/ob-IMQ、wt-IMQ组连续6 d使用IMQ(62.5 mg/背部,10 mg/耳朵)诱导银屑病样皮肤炎症,ob/ob-凡士林、wt-凡士林组涂抹相同剂量凡士林,使用总体征评分(TSS)评估小鼠皮损严重程度,通过HE染色探究造模小鼠的炎症表达。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真皮内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表皮内gdT/朗格汉斯细胞等炎症细胞水平,qRT-PCR检测皮损组织中IL-6、IL-17、TNF-α、IL-23等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wt-IMQ组小鼠相比,ob/ob-IMQ组小鼠临床症状较轻,耳厚度差较小,TSS评分较低(均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ob/ob-IMQ组小鼠的组织炎症程度较wt-IMQ组低。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ob/ob-IMQ组表皮内gdT/朗格汉斯细胞的比例明显大于ob/ob-凡士林组(t=2.78,P=0.032);wt-IMQ组真皮内巨噬细胞(t=2.64,P=0.038)和中性粒细胞浸润(t=4.87,P=0.008)明显多于wt-凡士林组;但ob/ob-IMQ组与wt-IMQ组表皮、真皮炎症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qRT-PCR结果显示,ob/ob-IMQ组小鼠IL-6、IL-17 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wt-IMQ组(均P<0.05)。结论 瘦素可能在肥胖和银屑病共患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加重作用。瘦素的缺乏抵消了IMQ诱导的银屑病样皮肤炎症。

  • 李金晟,朱雅倩,陈永锋
    摘要 (265) PDF (378 KB) (316)
    目前银屑病与炎症性肠病被认为是慢性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两者互为共患病。它们在病理生理机制上有许多重叠,因而靶向这些共同发病通路的药物成为当前治疗这两种共患病的热点。本文综述银屑病与炎症性肠病中共同发病通路,包括细胞外的肿瘤坏死因子、IL-23、IL-17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内的JAK-STAT通路、cAMP信号通路、ROR-γT/Th17轴,简要总结靶向这些共同发病通路的新兴药物,以期为临床治疗两种共患病提供一定思路。
  • 游霞, 朱建建, 何平, 龙剑, 赵小娇, 陈霄霄
    摘要 (439) PDF (714 KB) (315) RichHTML (313)

    目的 通过分析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致结核感染及激活风险,为其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数据库中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各分中心使用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患者2 704例,分析其一般情况、结核感染筛查(PPD、QFT、胸片和/或胸部CT)、预防性抗结核治疗情况及治疗中结核感染监测、激活情况。结果 2 704例银屑病患者中,使用TNF-α抑制剂436例(16.12%),IL-17A抑制剂2 240例(82.84%),IL-12/23抑制剂28例(1.04%)。在使用生物制剂前898例(33.21%)进行了结核筛查,其中85例(9.46%)筛查阳性。筛查阳性者中使用预防性抗结核治疗者23例(27.06%),采用异烟肼+利福平联合治疗3个月者20例;单异烟肼治疗6个月者3例。后续随访中,2例结核筛查阳性,发生率为7/10 000(2/2 704),均发生于使用TNF-α抑制剂(阿达木单抗)组,发生率为1%(2/200)。结论 目前对银屑病患者进行生物制剂治疗前结核感染筛查比例低,进行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比例低;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过程中结核激活的风险性相对较低,但使用TNF-α抑制剂者潜在性激活结核风险相对较高。建议使用前完善LTBI筛查,使用后定期评估结核激活情况。

  • 郑雯1,钟亚丹2,王炫1,刘慧婷1,杨斌1,刘军1
    摘要 (227) PDF (1752 KB) (314)
    目的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一种keratin 5-IRES-eGFP敲入的人胚胎干细胞(hESCs)系,为研究表皮基底角质形成细胞异常的皮肤病提供一种细胞模型。方法 构建针对目的基因keratin 5的sgRNA质粒及打靶Donor质粒,利用CRISPR/Cas9技术完成对keratin 5的定向切割,将IRES-eGFP敲入至keratin 5终止密码子上游,诱导hESCs分化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结果 PCR及Sanger测序结果表明IRES-eGFP成功整合至hESCs细胞系的keratin 5终止密码子上游,分化培养后观察细胞形态与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形态一致。免疫荧光染色验证hESCs分化 获得的ES-KC细胞系稳定表达GFP与keratin 5。结论 成功制备了keratin 5-IRES-eGFP敲入的hESCs细胞系,并诱导hESCs成功分化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
  • 宋静卉,邢丽媛,王思思,袁胜华,张红梅
    摘要 (248) PDF (394 KB) (309)
    目的 了解成年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VLS)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成年女性VLS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6月—2021年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198例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成年女性VLS患者[年龄(40.98±7.43)岁],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进行调查,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成年女性VLS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得分为(11.31±6.2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功能障碍、焦虑、抑郁、病程、以往治疗过及绝经是成年女性VLS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成年女性VLS患者生活质量较低,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患者生活质量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并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照护,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汪倩, 郝丹, 刘宏杰, 李薇
    摘要 (613) PDF (736 KB) (309) RichHTML (457)

    甲银屑病是银屑病累及甲的临床表现,患病率80%~90%,甲外观的改变与疼痛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甲银屑病治疗方案包括局部治疗、系统治疗、物理治疗等,但传统治疗方法存在周期长和疗效不确定等特点。近年来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等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应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本文对甲银屑病的治疗及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刘思骐,罗宇榕,彭余,徐英萍,梁云生
    摘要 (254) PDF (2661 KB) (308)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系统性炎症的影响。 方法 将24只SPF级C57BL/6J小鼠以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银屑病样皮炎模型组(模型组)、白念珠菌感染组、阴性对照组及银屑病样皮炎模型伴溶剂处理组(溶剂模型组)、6-羟基多巴胺(6-OHDA)处理组、溶剂对照组,每组4只。每日肉眼观察各组小鼠银屑病皮损变化情况;取小鼠背部、耳部皮损通过HE染色、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白介素17A(IL-17A)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取小鼠脾脏,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炎症细胞、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β(IL-1β)观察小鼠脾脏的系统性炎症情况。结果 白念珠菌感染组小鼠背部及模型组小鼠背部均可见表皮增厚、角化不全、基底角化细胞增殖和炎症细胞浸润,且IL-17A上升,以上指标两组小鼠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相较于白念珠菌感染组,模型组还可见皮肤大量鳞屑产生及脾脏增大,脾脏炎症细胞增多,且IL-6、IL-1β水平升高(均P<0.01)。相较于溶剂模型组小鼠,6-OHDA处理组小鼠脾脏明显变小,脾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数显著降低,脾脏IL-6、IL-1β水平降低(均P<0.01)。结论 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存在系统性炎症,交感神经的激活可能参与银屑病中系统性炎症的产生。
  • 张婷,钟欣妮,朱磊,钱莹莹,吴亚芬,李巍
    摘要 (269) PDF (1485 KB) (305)
    目的 了解儿童色素性玫瑰糠疹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儿童色素性玫瑰糠疹患儿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治疗效果等。结果 5例患儿中,男1例,女4例,男女比例1 ∶4;发病年龄为5~16岁,平均9.4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23.2个月。皮损表现为躯干及四肢散在分布淡褐色或黑褐色斑疹,皮疹长轴大致与皮纹方向一致。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黑素细胞不同程度增多。采用维生素C、维生素E和抗组胺药物等以及外用润肤剂治疗后,所有患儿皮疹1~3个月后消退。结论 该病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变化可诊断,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
  • 刘昭颖, 陆艳琨, 马寒
    摘要 (429) PDF (1081 KB) (295) RichHTML (333)

    目的 探讨人角质形成细胞Cx26发生G12R突变对TLR2及下游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野生型Cx26(WT-Cx26)和G12R突变(G12R-Cx26)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分别与红色毛癣菌孢子共培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LR2及其下游效应分子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TLR2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的分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Cx26和TLR2内化情况。结果 与 WT-Cx26 细胞株相比,G12R-Cx26突变株中,TLR2的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t=1.92,P=0.190),而细胞膜和胞质中的TLR2蛋白水平均下降(均P<0.01);TLR2通路下游炎症因子TNF(t=6.91,P<0.05)、IL-6(t=13.03,P<0.01)和抗菌肽LL-37(t=25.31,P<0.001)的表达下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添加内化抑制剂的G12R-Cx26 HaCaT细胞Cx26与TLR2在细胞膜上的共定位增加。结论 人角质形成细胞中Cx26-G12R突变可下调TLR2及下游炎症因子TNF、IL-6和抗菌肽LL-37的表达。

  • 刘灵花1,熊菲1,汪亮亮2,吴平平1,宋秋荷1
    摘要 (179) PDF (842 KB) (288)
    目的 探讨面部皮肤混合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我院2017年3月至2021年9月间18例皮肤混合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男9例,女9例;发病年龄为24~64岁。18例均发生于面部,鼻部最多见,均表现为单发无自觉症状的淡红色或肤色结节。初诊诊断为肿物待查12例,表皮囊肿2例,痣、皮脂腺瘤、钙化上皮瘤及瘢痕各1例。皮损组织病理均确诊为皮肤混合瘤,其中3例向小汗腺分化,15例向大汗腺分化。均行手术切除,随访2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 皮肤混合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确诊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
  • 郑文月1,2,马季2,臧海英2,冯清蓝1,2,王维佳2,米次仁2,邓成成2,朱定衡2
    摘要 (254) PDF (899 KB) (288)
    目的 探讨不同间隔周期浅层X射线照射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确认最适辐照间隔时间。方法 收集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分离培养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实验组进行不同时间间隔(1、2、3、4、5、6、7 d)浅层 X射线照射,总剂量均为15 Gy。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Ⅰ、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ELISA检测细胞外上清Ⅰ型胶原蛋白改变,初步验证浅层 X射线治疗瘢痕疙瘩的最适辐照时间间隔。对照组与不同间隔周期浅层X射线照射组Ⅰ型、Ⅲ 型胶原蛋白含量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Ⅰ型、Ⅲ型胶原蛋白mRNA下降量比值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时间间隔浅层 X射线处理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水平在间隔3 d(t=12.09,P<0.01)出现低峰值,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3 d mRNA水平检测成纤维细胞内Ⅰ型胶原蛋白与Ⅲ型胶原蛋白的比值下降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P<0.01)。除间隔7 d外,各实验组HKF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间隔1 d(t=9.97,P<0.01)出现低峰值;而HKF细胞中Ⅲ型胶原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比值在间隔前3 d逐渐升高,而间隔5 d(t=0.21,P>0.05)和间隔7 d(t=0.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实验组ELISA检测细胞外上清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间隔7 d照射组细胞内Ⅰ、Ⅲ型胶原蛋白及细胞外上清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均出现胶原分泌回升趋势。结论 照射间隔控制在3 d内能显著降低胶原蛋白的表达,对临床制定放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刘样满,王国安,张海璐,王润龙,张鑫,王新杰
    摘要 (252) PDF (1171 KB) (284)
    目的 探讨耳后蒂皮瓣在耳廓皮肤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的修复应用及效果。 方法 2019年6月—2021年6月共收治8例耳廓皮肤肿瘤患者,术中扩大切除肿瘤后遗留的皮肤缺损均采用耳后蒂皮瓣修复。结果 8例患者手术后创面均Ⅰ期愈合,瘢痕轻微,皮瓣色泽、质地良好。随访6个月以上,耳廓形状满意。结论 耳廓皮肤肿瘤切除术后,采用耳后蒂皮瓣修复耳廓皮肤缺损,手术简单、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
  • 张娇, 卢柳君, 苏杭, 袁立燕, 陈永锋
    摘要 (416) PDF (389 KB) (278) RichHTML (219)

    目的 探究细胞因子IL-36γ、IL-38在寻常型银屑病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9例寻常型银屑病(PV)患者(包括轻中度14例,重度15例)及19例正常对照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36γ及IL-38表达量,RT-qPCR检测PBMC中IL-36γ及IL-38 mRNA相对表达水平。收集12例使用IL-17A单抗治疗的银屑病患者血清及PBMC,检测IL-17A单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血清及PBMC中IL-36γ、IL-38表达水平。将IL-17A与HaCaT细胞共培养,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通过RT-qPCR检测HaCaT细胞中IL-36γ、IL-38 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轻中度及重度PV患者血清IL-36γ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2.27、16.45,均P<0.001),血清IL-38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83、7.61,均P<0.001)。PV患者外周血PBMC中,IL-36γ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IL-38 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使用IL-17A单克隆抗体治疗4周后:患者血清IL-36γ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3.24,P=0.004),IL-38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3.36,P=0.001);PBMC中IL-36γ及IL-38 mRNA表达水平具有相同趋势。IL-17A刺激致使HaCaT细胞IL-36γ表达水平出现增高,而IL-38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促炎因子IL-36γ表达明显增高,而抑炎因子IL-38表达明显受到抑制;IL-17A单克隆抗体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IL-36γ及IL-38表达水平,提示IL-36γ及IL-38可能在银屑病慢性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可能是作为协助评估银屑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银屑病生物制剂治疗疗效的重要血清学标记物。

  • 黄丽霞,朱芮,黄涛,张君,冷欣颖,吴嘉欣,柯吴坚
    摘要 (280) PDF (1716 KB) (275)
    目的 比较广东地区梅毒螺旋体(Tp)临床株(GD1)与美国Nichols标准株和全球密螺旋体属的支链氨基酸转运系统Ⅱ载体蛋白(TP0265)的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nsSNPs)差异。 方法 将GD1在兔睾丸中进行连续传代培养并制备Tp菌悬液,提取GD1 DNA后经TP0574 qPCR定量检测GD1基因组浓度;采用TP0548对GD1 DNA进行PCR检测和基因分型;采用PCR检测对GD1 TP0265与美国Nichols标准株和全球密螺旋体属的nsSNPs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BioEdit多重序列比对证实TP0548为f亚型。与美国Nichols株比较,GD1 TP0265碱基发生G175A突变,从而导致TP0265蛋白第230位的脯氨酸(P)突变为亮氨酸(L)。比较全球密螺旋体属中的不同密螺旋体种,发现除美国Nichols、Dal-1和Nichols Houston外,其余均出现TP0265突变。结论 GD1存在TP0265 nsSNPs突变,该突变涉及全球大范围、多种密螺旋体属。
  • 李士银, 金梦祝, 严悦梅, 殷文浩
    摘要 (542) PDF (720 KB) (271) RichHTML (383)

    目的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和高尿酸血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及100例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尿酸数值差异。分析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者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等进行单因素发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高尿酸血症者占比分别为40.00%和2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35);寻常型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与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无相关性(P>0.05);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性别、病程≥10年、BMI≥25 kg/m2、吸烟、饮酒相关(均P<0.05),病程≥10年、BMI≥25 kg/m2、饮酒史是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健康人群,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性别、病程、BMI指数和吸烟饮酒史可能与银屑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有关。

  • 梅星星,林乃余,马春光,韩建德
    摘要 (301) PDF (379 KB) (270)
    粘膜部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头颈部、泌尿-生殖器等部位多种良恶性疾病相关。目前,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有许多新的研究发现,如光动力疗法、局部免疫调节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药物、预防及治疗性疫苗等。现就粘膜部位HPV感染相关疾病进行总结,并对近年来其预防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谢振谋,黄进梅,刘红芳,曾维英,许巧珍,何政强,符波,薛耀华
    摘要 (239) PDF (421 KB) (268)
    目的 了解广州及周边地区浅部真菌病病种及其致病菌种的构成与分布情况。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就诊并且真菌培养鉴定阳性的4 018例病例进行病种及致病菌分析。结果 4 018例浅部真菌病病种前三位依次是甲真菌病2 353例(58.00%)、足癣546例(13.46%)、股癣319例(7.86%);致病真菌前三位分别是红色毛癣菌2 197株(54.15%),念珠菌1 161株(28.62%),须癣毛癣菌316株(7.79%);男性体癣、股癣、头癣和足癣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均P<0.05),而女性甲真菌病的比例高于男性(X2=189.23,P<0.05)。结论 广州及周边地区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谱的分布大体符合国内的流行趋势,主要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0~10岁年龄段是头癣和面癣的发病高峰。临床应重视以上特点,有针对性地为浅部真菌病的防治提供指导。
  • 曹艳,黄鹤群,丁延涛,郭泽,张安平
    摘要 (246) PDF (1138 KB) (268)
    报告1例成人获得性锌缺乏症。患者女,55岁,眼周及口周皮疹1个月,双手足水疱10余天。皮肤科检查:头发稀疏、颜色正常;双眼周、口周见红色斑疹、斑片及鳞屑;双手掌及手腕、双足底、足趾见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疱壁厚,疱液澄清,尼氏征阴性,部分破溃结痂;肛周、骶尾部见多处破溃后红色糜烂面。腹部及四肢见散在红色斑疹、褐色痂皮,口腔及生殖器黏膜未累及。实验室检查:血清锌70.05 μmol/L,碱性磷酸酶<20 U/L。皮损组织病理:轻度角化过度,表皮轻度增生,灶性细胞内细胞间水肿,局部形成小水疱,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获得性锌缺乏症。治疗:予以口服葡萄糖酸锌溶液及营养支持疗法,皮损1周内缓解。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 梁丽娜,骆青燕,王欢,吉苏云
    摘要 (212) PDF (2716 KB) (268)
    目的 探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咪喹莫特乳膏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皮损的TYK2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咪喹莫特乳膏(IMQ)诱导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IMQ组及IMQ+MSC组,通过HE染色、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等技术,比较MSCs处理前后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的皮损严重程度、表皮厚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TYK2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 与空白组小鼠相比,IMQ组小鼠出现红斑、鳞屑及PASI评分升高,HE染色可见角化不全、Munro微脓肿、棘层肥厚,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真皮内可见大量CD4+T细胞、树突状细胞浸润;而IMQ+MSC组红斑、鳞屑均比IMQ组减轻,PASI评分下降,真皮内的CD4+T细胞、树突状细胞浸润比IMQ组明显减少。此外,IMQ组的TYK2磷酸化水平比空白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33±0.163比0.634±0.117,P<0.05),IMQ+MSC组的TYK2磷酸化水平则比IMQ组下降(0.501±0.074比1.233±0.163,P<0.05)。结论MSCs可通过抑制TYK2磷酸化缓解银屑病样皮炎小鼠的皮损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