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廖梦怡,翁智胜,易江华
    摘要 (4937) PDF (606 KB) (1183)
    目的:观察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氯雷他定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复方木尼孜其颗粒,每次6 g,每天三次,同时口服氯雷他定片,每次10 mg,每天一次;对照组单纯采用氯雷他定片,每次10 mg,每天一次.连用28天.在疗程结束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8.33%、55.17%,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氯雷他定较单采用氯雷他定治疗亚急性湿疹疗效好.
  • 余剑兰,陈韵,李燕娃,李志坚
    摘要 (4693) PDF (338 KB) (1442)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严重程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佛山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进行沙眼衣原体抗原的检查,采用面对面调查方式,利用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相关问卷对其行为学进行调查。使用免疫层析法试剂盒定性检测沙眼衣原体抗原。单因素分析采用2 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调查408名男性就诊者,其中沙眼衣原体感染82人,感染率为20.1%。对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OR=3.26)、性伴数(OR=7.24)、同性性行为史(OR=18.49)为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偏高,应开展综合防治手段,加强门诊医疗工作和防治工作的优化结合,控制性病的传播。
  • 张静,黄怀球,袁立燕,薛汝增,张晓辉,钟毅,赵静,李美荣
    摘要 (4626) PDF (2224 KB) (2577)
    目的:明确一株致面部感染的灰黄青霉的形态学特征。方法:使用SDA培养基对灰黄青霉进行大培养,观察其菌落特征;使用玻片法对灰黄青霉进行小培养,制作扫描电镜样本后观察其微观形态特征。结果:此株灰黄青霉的菌落呈灰绿色至深褐色,接种后5天菌落直径为1~1.5 cm,表面可见大量的放射状皱纹,中心有脐状突起;质地呈绒状,带轻微絮状,在边缘面上的颗粒状通常更为突出;边缘可见淡黄色色素环;菌落反面呈乳黄色,质地平滑,表面可见放射状皱褶。扫描电镜显示分生孢子梗长,孢梗茎表面粗糙。帚状枝复杂,瓶梗呈瓶状,梗基顶端无膨大,分生孢子链较长,排列成圆柱状,可弯曲,分生孢子呈圆形或宽椭圆形,孢壁粗糙。结论:此株灰黄青霉的形态特征与野生株基本相符。
  • 陈飚,孙乐栋,张丽,蒋冲,张堂德
    摘要 (4472) PDF (531 KB) (2419)
    目的:探讨角质形成细胞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上的STAT1、STAT3、SOCS1、SOCS3 4个相关基因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1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和非皮损区组织各一块,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角质形成细胞中STAT1、STAT3、SOCS1、SOCS3 mRNA的表达,计算各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银屑病皮损发生的关系。 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区角质形成细胞STAT1、STAT3、SOCS1、SOCS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Ct值分别为-19±16、06±16、01±10、-06±11)较非皮损区(△Ct值分别为10±16、37±15、42±12、39±13)明显增高(P值均<001);银屑病患者中角质形成细胞STAT1 、STAT3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与SOCS1和SOCS3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4、083,P值均<001)。 结论:角质形成细胞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可能与银屑病发病有关,需要进行结构与功能相关性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
  • 蔡川川,陈萍,张萍
    摘要 (4359) PDF (773 KB) (2729)
    比较平阳霉素皮损内注射与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跖疣的疗效。方法:将160例跖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平阳霉素皮损内注射,对照组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1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6月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1月后治疗组痊愈率为77.5%,对照组为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78.75%;6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3.23%,对照组为2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平阳霉素皮损内注射较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跖疣的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 谢婷,范瑞强,吴盘红
    摘要 (4293) PDF (751 KB) (3312)
    中药抗真菌作用研究历史悠久,从天然中药中寻找筛选抗真菌新药或研发针对耐药白念珠菌的药物,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对白念珠菌的干预作用实验研究进展方面进行了综述。
  • 陈立明,李辉,冯军
    摘要 (4199) PDF (144 KB) (1056)
    报告单发性小汗腺螺旋腺瘤1例.患者女,31岁,右上臂暗红色结节伴压痛10年余.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基本正常,真皮内可见多个边界清楚的瘤细胞团块,周围有纤维膜包裹, 瘤细胞核密集和强嗜碱性, 细胞相互交织排列, 瘤组织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细胞核大,淡染,位于细胞团块中央;另一种细胞核核小,深染,排列在细胞索周边. 瘤细胞部分排列成玫瑰花样或呈管腺状结构.免疫组化:S100阳性.诊断符合单发性小汗腺螺旋腺瘤.
  • 程喜平1,范瑞强2,赖梅生3,陈明春4,余捷凯5,朱晓浚4,许德清4
    摘要 (4182) PDF (726 KB) (1635)
    目的:在蛋白表达谱水平探讨大鼠空白血清作为含药血清空白对照的价值。方法:收集SLE阴虚内热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孵化液量的20%加入大鼠空白血清,对照组按孵化液量的20%加入RPMI 1640培养液,收集孵化后细胞进行PMBC的蛋白表达谱检测。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外周血单核细胞的32个蛋白峰表达有差异,其中11个蛋白峰表达有统计学差异;建立了质荷比(m/z)为7027、5270、2908、4128、2311Da模式来判别大鼠空白血清和对照之间的差别。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7027Da模式蛋白,可知其对应的蛋白为HLADRB1,相应的基因为HLADRB1。结论:大鼠空白血清本身对SLE阴虚内热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具有明确的调节作用,因此分析含药血清作用时应考虑到此作用。
  • 黎倩,彭学标,江丽芬,曾抗
    摘要 (4076) PDF (160 KB) (1296)
    目的:通过检测ALA -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前后尖锐湿疣皮损区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Fas)的表达,探讨其治疗尖锐湿疣的机理.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35例尖锐湿疣患者ALA-PDT治疗前后皮损区Bax,Bcl-2及Fas mRAN的表达.结果:35例患者皮损区在ALA-PDT治疗前后均可检测到Bax、Bcl-2和Fas mRNA的表达,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B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Fas 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升高(P=0.004),Bax mRNA表达水平虽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264).结论:ALA-PD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尖锐湿疣的方法,它可诱导细胞表面凋亡蛋白Fas的表达及减少凋亡抑制因子Bcl-2的表达,从而促进尖锐湿疣细胞的凋亡,其凋亡途径包括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内源性途径)和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外源性途径).
  • 张东兴,吴豫梅,刘诗,李俊兰,黄映梅
    摘要 (4030) PDF (747 KB) (2197)
    目的:评价粉尘螨滴剂联合地氯雷他定片治疗相关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8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400例,前4周口服地氯雷他定片,同时舌下滴服粉尘螨滴剂;对照组400例,口服地氯雷他定片,两组均用药12周,在治疗8周、12周及停药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估。结果:两组病人在用药后症状都有明显的改善,有效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用药8周、12周后,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75.18%、91.73%,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7.03%、91.44%,与用药前相比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2=27.61, P<0.01);两组停药后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粉尘螨滴剂联合地氯雷他定片治疗相关慢性荨麻疹能够快速起效,且安全性高。
  • 赵莹,蔡泽明,张斌,西兰,巩毓刚,杨建,陈闻纳,章星琪
    摘要 (4030) PDF (465 KB) (2144)
    目的:分析斑秃患者局部外用二苯环丙烯酮(DPCP)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6例斑秃患者进行外用DPCP治疗,详细记录其临床资料及副作用;并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组织病理活检.结果:斑秃患者DPCP治疗总有效率为56.5%,复发率为23.1%.16.7%患者出现较明显副作用(严重接触性皮炎、白癜风).副作用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清IgE浓度明显高于有效组患者 (P=0.03).另外,患者年龄、发病年龄、病程、脱发面积、维持治疗浓度、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异位性疾病病史和斑秃家族史、皮损病理改变与DPCP治疗的疗效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外用DPCP治疗斑秃安全性较高,可避免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治愈率也较高.治疗前进行血清IgE测定可提前发现对治疗不耐受患者.
  • 李勇忠,李扬,陈怀
    摘要 (4016) PDF (742 KB) (1959)
    目的:观察中药洗剂联合联苯苄唑凝胶治疗白念珠菌包皮龟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确诊为白念珠菌包皮龟头炎的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洗剂煮水外洗和外擦联苯苄唑凝胶治疗,每日2次;对照组外用联苯苄唑凝胶治疗,每日2次,均连用2周。结果:治疗组治愈37例,显效7例,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治愈30例,显效6例,有效率为78.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0,P<0.05)。结论:中药洗剂联合联苯苄唑凝胶外用治疗白念珠菌包皮龟头炎安全有效。
  • 林万飞,罗敏,李锦玲,陈翠珊
    摘要 (3994) PDF (778 KB) (1435)
    目的:定量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T-bet、GATA-3 mRNA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方法:按入选标准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者30例,提取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以GAPDH基因作为内对照,检测T-bet mRNA和GATA-3 mRNA的表达,并计算两者的比值。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PBMC 中T-bet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51±1.28,2.87±1.40,P<0.01),GATA-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9.32±8.42,0.037±0.016,P<0.01),T-bet/ GATA-3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0.26±0.32,96.63±85.03,P<0. 01 )。结论:慢性荨麻疹病的发生伴有Th1/Th2免疫失衡。
  • 杨榕青,黄捷
    摘要 (3972) PDF (771 KB) (1916)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慢性荨麻疹(CU)和湿疹主要变应原的种类,为其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Allergyscreen过敏原检测仪对178例CU和189例湿疹患者进行变应原检测分析。结果:178例CU患者血清总IgE阳性率84.83%,特异性IgE阳性率60.67%;189例湿疹患者血清总IgE阳性率80.95%,特异性IgE阳性率54.50%。CU和湿疹变应原阳性率前三位均为:尘螨、蟑螂、点青霉。结论:变应原与CU和湿疹发病关系密切,找出致敏因素对CU和湿疹的治疗及预防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石丽君,黄小雄,邹循辉
    摘要 (3972) PDF (620 KB) (1725)
    目的:评价淀粉浴联合艾洛松及西替利嗪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患儿分为两组,实验组35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口服西替利嗪,实验组予淀粉浸浴,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外搽艾洛松,每天1次;对照组外搽艾洛松,每天1次,连续2周.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有效率为71.88%,两组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淀粉浴联合艾洛松及西替利嗪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好.
  • 郭庆,熊慧
    摘要 (3960) PDF (382 KB) (2815)
  • 曹光玲,戴海蓉,覃洁,陈木开,陈闻纳,范燕芳
    摘要 (3947) PDF (534 KB) (2477)
    目的:观察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口服甲硝唑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丘疹脓疱型酒渣鼻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1例,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每4周1次,连续治疗3次, 同时口服甲硝唑,每天3次,每次02克,连续28天;对照组30例,外用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每天一次,连续12周, 同时口服甲硝唑片,用法用量及疗程同治疗组。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丘疹脓疱数目、红斑毛细血管扩张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显效率为8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效率为5667%,两组显效率和红斑血管扩张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和丘疹脓疱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口服甲硝唑治疗酒渣鼻疗效显著,尤其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病变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刘敏,陈智睿,赖维,龚子鉴,叶张章,赵越,朱珂,刘晨,陈荣章,李美荣,尹颂超
    摘要 (3947) PDF (687 KB) (1065)
    目的:利用体外次抑菌浓度法诱导耐头孢曲松淋球菌,探讨其交叉耐药与多重耐药现象,为淋球菌耐头孢曲松机制的研究提供菌株和初步的理论基础.方法:将对头孢曲松敏感的标准株WHOA、WHOC、WHOD、WHOE及临床株ZSSY016以头孢曲松次抑菌浓度法连续传代培养,定期监测生物学特性,分析诱导前后菌株RAPD图谱的改变结果,并以琼脂稀释法检测诱导前后及诱导过程中菌株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性的变化.结果:诱导后菌株对头孢曲松的MIC值提高了4~256倍,对青霉素、头孢呋辛的MIC值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及大观霉素的耐药性变化未发生显著改变.结论:体外次抑菌浓度法可诱导耐头孢曲松淋球菌,诱导易感性存在菌株间的个体差异,耐头孢曲松机制与交叉耐药/多重耐药机制存在多样性.淋病治疗应合理足量应用抗生素,以防止体内诱导产生耐药菌株.
  • 张杏平,陶娟
    摘要 (3920) PDF (221 KB) (1192)
    目的:评价0.05%地奈德软膏联合8-MOP(8-甲氧补骨脂素) 治疗颜面部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颜面部的白癜风患者分3组,第一组患者(18例)单用8-MOP,第二组(19例)单用0.05%地奈德软膏,第三组患者(即联合用药组,23例)采用8-MOP和0.05%地奈德软膏联合治疗,治疗后12周评价疗效.结果:3组有效率分别为53.84%,57.89%和73.91%,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00%,21.05%和4.34%,其中实验组与两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0.05%地奈德软膏联合8-MOP治疗颜面部白癜风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梁远飞,邱莉霞,朱红,宋平
    摘要 (3868) PDF (380 KB) (2701)
    目的:了解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转归。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区2004~2011年妊娠隐性梅毒患者的新生儿567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月、第3月、第6月、第9月、第12月、第18月检测其血清RPR/TPPA/19SIgM,对其结果及转阴情况进行分析,并按母亲不同RPR滴度、不同孕期接受治疗以及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接受治疗分别讨论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结果:隐性梅毒孕妇分娩的567例新生儿中,发现先天梅毒10例、梅毒血清学试验全阴性新生儿23例、仅TPPA阳性新生儿102例,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432例,RPR平均转阴时间为(268±208)月、TPPA的平均转阴时间为(525±186)月;母亲RPR低滴度(≤1∶8)组与高滴度(≥1∶16)组的新生儿比较,RPR、TPPA平均转阴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孕期治疗组相比较、新生儿出生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对疑似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隐性梅毒孕妇可致胎传梅毒,孕期及新生儿期的干预可有效防治先天梅毒的发生及发展;排除了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自行转阴,与不同孕期治疗无明显相关性;母亲RPR低滴度可能是保护因素。
  • 韩凯,王春慧,种树彬,李国锋,曾抗
    摘要 (3852) PDF (280 KB) (1307)
    目的:纳米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NLC)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物理稳定性.为提高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POD)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本研究探讨了POD浓度为5 g/L(0.5%)的POD-NLC的制备方法及理化性质.方法:POD-NLC的制备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设计正交实验优化POD-NLC的制备工艺及配方,用透射电镜、粒径仪、高效液相色谱法、pH 计考察POD-NLC 理化性质.结果:POD-NLC基本呈球状或椭球形,平均粒径(180±20) nm,多分散指数为0.165,pH值为6.20±0.04,包封率为(82.9±2)%.结论:成功制得了POD浓度为5 g/L(0.5%)的POD-NLC,其制备工艺简单,粒径分布较均匀,包封率高,稳定性较好.
  • 张燕,张国娣
    摘要 (3841) PDF (221 KB) (1569)
    目的:评价0.05%异维A酸凝胶联合5%过氧苯甲酰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轻中度寻常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试验组患者早上外用5%过氧苯甲酰凝胶1次,晚睡前外用0.05%异维A酸凝胶1次;对照组患者仅晚睡前外用0.05%异维A酸凝胶1次.两组患者均用药8周.于用药后2、4和8周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7.8%和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 试验组的有效率(55.6%)则显著高于对照组(32.6%)(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的有效率达到80.0%,显著高于对照组(58.1%)(P<0.05).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局部刺激反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结论:0.05%异维A酸凝胶联合5%过氧苯甲酰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较0.05%异维A酸凝胶单用起效快、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王晓华1,辛甜甜1,2,陈文静1,陈永锋1,顾有守1
    摘要 (3813) PDF (1423 KB) (2690)
    目的:了解狼疮性脂膜炎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中心皮肤科门诊收治的8例确诊为狼疮性脂膜炎的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皮损好发于头面部、上肢及臀部,临床表现为皮肤萎缩、红斑、皮下结节、浸润性红斑及皮肤破溃。病理的典型改变为皮下脂肪层出现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小叶性脂膜炎。治疗以硫酸羟氯喹单用或合用激素为主,大多数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好。结论:狼疮性脂膜炎较少见,其典型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是诊断的要点,硫酸羟氯喹及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 沈建平
    摘要 (3793) PDF (765 KB) (1833)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联合化疗对多菌型麻风治疗1年,目前大多数国家接受此方案。由于1年疗程复发率很低,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开始了对各种类型麻风病人统一给予6个月的超短程联合化疗研究,同时积极筛选具有抗麻风杆菌活性的新药。目前已经初步制定出在利福平耐药情况下的替代抗麻风治疗方案。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麻风的治疗将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 许剑荣,郑学毅,唐绍生,孙广政,曾仁山
    摘要 (3785) PDF (294 KB) (918)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又被称为间质胶原酶1)蛋白的分泌合成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了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的合成分泌和mRNA的表达.结果: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的浓度为(151.02±27.70)pg/mL;加入10-9 M10-6 M含地塞米松培养基24小时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浓度分别为(121.27±45.57)pg/mL(P<0.05)和(101.78±35.82)pg/mL(P<0.01).加入地塞米松24小时后,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mRNA的表达被显著抑制,经密度扫描定最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1 mRNA的表达分别下降了大约36%和53%.结论:地塞米松可抑制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基质会属蛋白酶1蛋白的合成分泌及其mRNA的表达,可能是地塞米松在抗瘢痕疙瘩纤维化作用中,尤其是纤维化形成后,疗效欠佳的原因.
  • 薛汝增,辛甜甜,谷梅,吴铁强,陈文静,王晓华,陈永锋
    摘要 (3760) PDF (337 KB) (2025)
    目的:观察卡泊三醇软膏分别按疗程和症状两种不同用药方法治疗轻中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斑块状银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疗程治疗组及症状治疗组,每组30例,前者给予卡泊三醇软膏每日2次,共8周;后者给予卡泊三醇软膏每日2次,4周症状改善后改为每日1次,共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分别进行PASI评分,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测血钙浓度,判定疗效及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经过8周观察,疗程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000%和7667%,症状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333%和6667%,两组治愈率有统计学差异,但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疗程治疗组8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6例出现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卡泊三醇治疗轻中度斑块状银屑病应足疗程用药。
  • 旷翠娥,陈小红
    摘要 (3720) PDF (282 KB) (3401)
    Th17和Treg细胞是不同于Th1、Th2细胞的CD4+T细胞亚型,两者在分化及功能上相互调节。Th17细胞主要参与炎症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Treg细胞在维持免疫耐受及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Th17和Treg细胞的作用和调节及其与银屑病的关系作一综述,期望可以对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 王茜,曾抗
    摘要 (3712) PDF (310 KB) (1054)
  • 辛甜甜1,2,王晓华2,陈永锋1
    摘要 (3700) PDF (309 KB) (2877)
    银屑病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的疾病,以表皮过度增殖、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分化伴血管增生及皮损处免疫细胞浸润为特征。近来发现了一群独立于Th1、Th2及Th17细胞的新型CD4+记忆性T细胞——Th22细胞,其在银屑病等一些炎症性皮肤病中不同程度升高,使免疫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了解其作用机理或许可开展将其作为一个治疗银屑病的新型靶点的研究。本文就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钟毅,黄怀球,张静,张晓辉,赵静,李美荣
    摘要 (3689) PDF (773 KB) (2531)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抗体的结合水平与伊曲康唑耐药性的关系。方法:实验用白念珠菌临床株共30株,包括伊曲康唑耐药株、中介株和敏感株各10株,采用P0013B放射免疫沉淀分析裂解液提取白念珠菌总蛋白,应用ELISA法与LDH抗体反应,检测并比较三组菌株与LDH抗体结合的水平。结果: ELISA检测耐药株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为348.71±34.36,中介株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为327.00±85.60,敏感株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为443.43±35.64,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2,P=0.003)。结论: 白念珠菌耐药株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较敏感菌株低,提示白念珠菌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下降可能与菌株耐药的发生有关。
  • 路涛,江耀睦,杜晓琳,邹金波,王俐
    摘要 (3676) PDF (390 KB) (1193)
    目的:评价咪喹莫特乳膏联合鸡眼膏治疗多发性跖疣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多发性跖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给予咪喹莫特乳膏联合鸡眼膏治疗,对照组40例进行冷冻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7 1%,对照组治愈率51 4%,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咪喹莫特乳膏联合鸡眼膏治疗多发性跖疣,患者痛苦小,易接受,复发率低,是治疗跖疣较有效方法.
  • 翁智胜,李晓辉,易江华,彭洁雯,廖梦怡,龙晓林
    摘要 (3673) PDF (795 KB) (1584)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STDs related microorganisms on the patients with infertility.Methods:704 patients with infertility were enrolled randomly in the study, and the pathogens including Uu and Neisseria gonorrhoeae, Candida, Chlamydia trachomatis, syphilis, HIV were detected by culture, smear, ELISA, TRUST and HIV antibody, respectively.Results:STDs were detected on 220 patients with total infection rate of 3125%. Positive rate for Uu was 2968% (209/704), and it was 3383% for females (204/603) and 495% for males (5/101). Positive rate for Candida,Chlamydia, syphilis, Neisseria gonorrhoeae was 526% (37/704), 114% (8/704), 086% (6/704) and 014% (1/704), respectively. None case showed HIV positive.Conclusion:Genitourinary tract infected by STDs pathogens may be the one of reasons in those cases with infertility. It is necessary to detect the relevant pathogens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叶庭路,陆春,马寒,赖维,朱国兴
    摘要 (3669) PDF (346 KB) (1207)
    奴卡菌病是一种少见的皮肤和/或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由星形奴卡茵感染引起.笔者近期诊治一例,现报道如下,并复习近期文献报道,就奴卡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做一简要分析,以供临床诊治参考.
  • 张芳芳,车雅敏,傅志宜
    摘要 (3668) PDF (185 KB) (4979)
    Filaggrin和Caspase-14主要分布于表皮.它们不仅在表皮细胞的分化及皮肤屏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许多皮肤疾病存在一定联系.本文阐述它们在皮肤屏障功能和某些皮肤疾病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预防皮肤损伤及治疗相关皮肤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唐旭华,章星琪
    摘要 (3668) PDF (666 KB) (1586)
    目的:探讨CD4+CD25+CD127low/-标记的调节性T细胞(Treg)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4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Treg的百分比,同时分析SLE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CD127low/-标记的Treg与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Treg百分比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SLE患者中,Treg的百分比与抗核小体抗体呈正相关(r=0.299,P=0.046),有光敏感的SLE患者中Treg较无光敏感组增高(P=0.017),余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LE患者外周血中以CD4+CD25+CD127low/-标记的Treg中可能因含有部分无免疫抑制活性的效应性T细胞而特异性差,因此可能不适合用于临床免疫抑制治疗.
  • 冯丽珊,黄澍杰,冯志芳,林妙青,吴绿叶,许玉兰,陈洁珊,谭雪玲,尹跃平,陈祥生
    摘要 (3666) PDF (475 KB) (1036)
      目的:研究预防保健人员首诊负责制对提高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ual workers,FSW)人群梅毒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 方法:以在我市性病艾滋病外展项目中确诊的119例FSW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9人,实行预防保健人员首诊负责制,参与梅毒治疗中各阶段工作;对照组50人,按常规诊疗及护理模式进行。 结果:实验组治疗依从率100%,对照组中4人(8%)未按医嘱进行治疗,3人(6%)放弃治疗,治疗依从率为86%(43/50),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2=789,P<005)。 结论:预防保健人员首诊负责制能明显提高FSW梅毒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 李影1,2,陈永锋1,王柳苑1,李源1,2,潘慧清1,陈征宇1,杨斌1
    摘要 (3654) PDF (2154 KB) (1561)
  • 赵培来,王小坡,陈韵,招文颖,伍英伟,李志坚
    摘要 (3641) PDF (760 KB) (1148)
    目的:分析佛山市2004~2011年淋病和梅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佛山市淋病和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自2005年以来,淋病报告发病率呈减少趋势;在梅毒报告病例中,隐性梅毒构成比为50%,其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Ⅰ期+Ⅱ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呈减少趋势。淋病及梅毒报告病例中,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0.13、1∶0.85,发病均以20~39岁青壮年为主,职业构成均以工人、民工为主。报告例数主要集中在南海区、顺德区。结论:由于近年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自2005年以来佛山市淋病与梅毒的流行呈减少趋势,但控制梅毒母婴传播的任务依然艰巨。
  • 胡永轩,鲁长明,梁宇恒,席丽艳
    摘要 (3628) PDF (1743 KB) (2583)
  • 李燕娃,江海燕,黄西元,潘洪亮,陈捷
    摘要 (3625) PDF (184 KB) (1278)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情况.方法:用Microtrak Ⅱ EIA酶免法对自2004年4月~2005年12月收集的4089份男性尿道拭子和女性宫颈标本进行了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和革兰氏染色镜检炎症细胞.结果:共检出576份阳性标本,总检出率14.09%,其中男475份、女101份,男女性分别为15.66%和9.57%.炎症细胞检测发现男性无炎症感染率为50.74%(241/475),女性无炎症感染率48.51%(49/101).不同年龄组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0~29岁14.83%、30~39岁15.86%、40岁以上8.19%,以青壮年为主.20~29岁组与30~39岁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P>0.05),而两组与40岁以上组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88,P<0.01;χ2=25.27,P<0.01).结论:加强对高危人群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筛查和检测,可有效控制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传播.